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警报 气象警报

池州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_池州天气预报40天查询长江水文

tamoadmin 2024-10-03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地理选修5 急急急急、2.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旱情!水利部是如何部署做好抗洪工作的?3.今年为什么这多雨水?4.当前我国高温热浪达到最强,持续时间会继续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5.地质与水文资料的获取方式有哪些?最近许多城市正遭受暴雨的恶劣天气。我想知道你们城市的气候怎么样?南昌这边的大雨今天都被搜热了,可见有多大。希望大家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先来了解一下南昌最近的天气!2020年七月南昌暴

1.高中地理选修5 急急急急、

2.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旱情!水利部是如何部署做好抗洪工作的?

3.今年为什么这多雨水?

4.当前我国高温热浪达到最强,持续时间会继续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

5.地质与水文资料的获取方式有哪些?

池州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_池州天气预报40天查询长江水文

最近许多城市正遭受暴雨的恶劣天气。我想知道你们城市的气候怎么样?南昌这边的大雨今天都被搜热了,可见有多大。希望大家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先来了解一下南昌最近的天气!

2020年七月南昌暴雨的最新情况

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暴雨橙色预警。今年首个橙色暴雨预警来了!

中央气象台7月7日18时将暴雨**预警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为2020年首次。

根据预报,7月7日20时至7月8日20时,江汉东部、江南北部、四川南部、贵州北部、云南西部、东北地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大暴雨(250~280毫米)。

南昌赣江超警戒水位

7日从南昌市水文局获悉,受长江来水和鄱阳湖顶进影响,南昌市湖滨区主要站点水位正稳步上涨。江西支二塘站、抚河三阳站分别于7日5时、6时超警戒水位,江西支长一站于7日17时超警戒水位20.02m(警戒水位20.0m),水位仍在上涨。甘中支前站水位也将在未来36小时突破警戒。未来三天,湖滨地区水位将继续上涨。

南昌防汛级应急响应启动。

鉴于当前防汛形势,根据《南昌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南昌市已于7月6日20时启动防汛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预案规定,全力做好防汛工作。

根据气象预报和当地防汛形势,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区分别于7日8时、12时、15时启动防汛级应急响应。新建区湖滨区防汛工作人员全部上岗,南昌县部分乡镇工作人员已经上堤,认真做好巡堤查险工作。

鄱阳湖倒灌长江3号洪水。

江西省水利厅7月7日发布消息,受长江干流洪水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目前湖口站水位已超警戒线0.51米,出现倒灌。

此外,长江樟树坑水文站水位于7月7日10时涨至警戒水位34.5米,达到洪水编号标准。据《江西省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试行)》,“2020年长江3号洪水”在中游形成。

从010到10点10分,南昌的雨没有停。至10日,我市将出现持续强降雨,防汛形势严峻。7日至10日,江西北部将出现持续强降雨。

7-10月,赣北有强降水,部分地区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具体预测如下:

预计今天晚上赣北阴天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局部大暴雨;

赣北南部多云转阴,大部有阵雨或雷阵雨,局部中到大雨;

8日白天,赣北阴天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局部大暴雨;

8日晚至9日,江西北部和中部阴天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局部大暴雨;

10日,降雨减弱,江西北部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有大雨或短时强降水;

总的来说,南昌最近的天气是暴雨。每个人都必须注意保护自己。如果没有必要出去,就不要出去。此外,当你开车时,要注意了解交通情况

高中地理选修5 急急急急、

上海中心气象台2007年6月4日5点钟发布天气预报: 今天和明天上海多云到阴有零星小雨

来源:上海市气象信息传媒中心 2007-06-04 16:30

今天受低气压的影响,申城延续着阴沉且伴有小雨的天气。由于天空状况较差,黑压压的云层让享受阳光成了无法达成的愿望。随着北方弱冷空气的不断扩散,气温攀升也变得“萎靡不振”,今日徐家汇的最高气温23.3度,是今年入夏后(5月13日)出现的最高气温第2低值(第1低值是6月2日出现的22.3度)。伴着淅淅沥沥的零星小雨,让人感觉有点凉丝丝。

除市区外,今天各区县的最高气温分布十分均匀,都在22—23度之间。最高的是松江23.0度,最低的是南汇22.2度。

另外,受低气压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上海周边地区也感到了凉爽。截止今天14时,除江西南部气温较高外(龙南和南康达34度),江苏(21—26度)、安徽(23—30度)、浙江(22—28度)、福建(25—30度)的最高气温都没有超过30度。

今天上海的预报是几乎可以说是失误!

昨天预报还是阴转多云,早上改成阴有阵雨,雨量而且报的是小雨级别,实际却是大雨!

今天上午上海下了一场,至少我认为是入春以来最大的雨.

看看下面的预报

上海市即时天气预报:

上海中心气象台2007年06月05日09时38分发布:

未来的3小时内上海市区和郊县:阴局部地区有小雨,东北风3-4级,温度23-25度,相对湿度85%-95%。

希望各用户及时关注最新的短时天气预报。

苏州的6月4、5天气是阴 来源:://space.goiee/index.php/uid-3-action-viewspace-itemid-38114

水文资料没能帮你找到,对这方面不是太熟悉,不知道找那么相关网站

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旱情!水利部是如何部署做好抗洪工作的?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台风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 由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 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分布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

干旱 旱灾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

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影响的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旱灾与涝灾的关系 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路径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天气特征 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取防寒措施

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

地震

概念和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构造地震基本概念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律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我国)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时空规律 时间上: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

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6、洪涝(属于水文灾害)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主要危害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详细见《创新讲坛》P185)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 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7、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蝗灾

蝗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危害 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鼠害

鼠害

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 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二)

☆病害

病害

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

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虫害

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的森林虫害 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我国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沙尘暴

沙尘暴

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 (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主要分布地区 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

危害 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本健康。

防御措施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三、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东北

平原

黑土

流失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 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

华北

平原

(气象灾害发区,参考选修5P52:“图2.36”)

春旱 总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生活用水多;国家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打机井

夏涝 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人海

盐碱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上升(原理见必修3P22“阅读”) 酸性物质中和;词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春季

风沙 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冬季风还很强烈;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恢复植被。

黄土高原

江南低山丘陵

水土

流失

严重

(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不全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开矿;(江南低山丘陵)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丘陵地区土层薄、长期的滥垦滥伐,造成植被稀疏。 (黄土高原)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江南低山丘陵)发展“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多渠道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用煤、省柴灶、沼气和薪炭林)。

长江中下游、

淮河流域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详细见本资料P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江南低山丘陵

红壤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

东部沿海

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分布区域 成因 后果 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

全球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02气体;毁林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蒸发更加旺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大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酸雨

几乎

全球 冶金及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SO2等酸性气

体,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坏植物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回收SO2等,开发清洁能

源,倡导清洁生产

臭氧层

空洞 两极上空,青藏高原

上空

人类使用氟氯烃作制冷剂

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

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光化学

烟雾 洛杉矶等 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逆温时及盆地地形更易出现 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的眼喉,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 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

沙尘暴 干旱、半

干旱地区

明显 滥伐、滥垦、滥牧,使生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赤潮 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区封闭等条件下

更易爆发 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水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严重。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 节水;修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防止水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道沿线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油膜覆盖海水,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林草减少,物种消退

全球均有分布

滥滥用生物,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污染加剧等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严禁滥滥用生物,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人

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

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其他见P选修5P17“阅读”

☆☆☆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

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解题分析思路

☆☆☆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

◎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

◎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五、防灾和减灾

1、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作用

遥感(RS) 实时地获取地理目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人的视力的延伸)

全球定位系统(GPS) 用于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和导航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多种来源的时空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分析(电子地图与GIS联系和区别: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应用产品,GIS是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的GIS阶段性成果供人们查询的产品)

2、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 工程防御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3、救援和救助 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灾中应急: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

灾后恢复: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自救和互救 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自救和互救方法:(一定要熟悉)

见选修5

P79“阅读”

P80“阅读”

P82“阅读”

P84“阅读”

☆☆☆如何拟定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应急预案?(

今年为什么这多雨水?

首先是严格落实安全防汛工作责任制。各在建建设项目的法人主要负责该项目的安全防汛工作。要明确第一责任人和负责人,与有关参与单位签订安全防汛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项目防汛组织,全面落实各项制度和相关责任。项目监理负责监督、协调、指导、监督、检查项目安全防汛工作。项目所在地防汛指挥机构负责防汛监督工作,加强对项目防汛防汛措施的监督指导。

其次是深刻认识防汛工作面临的现状和挑战,深入落实防汛安全措施,坚持科学防汛、精准防汛,平衡好防汛安全与运输效率的关系。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今年做好防汛工作提出的极高政治要求,充分认识自然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带来的严峻挑战。防汛基础设施和防汛安全管理的存在。

再者是要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密切关注天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牢牢掌握防汛倡议。要突出预防重点,加强中小型水库、危房、渡口、校舍等检查防御,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做好应急排水准备对全市重点洪水易发地区,开展隐患排查、物资储备、完善预案、应急演练等工作。各项工作扎实细致开展,危险地区人员转移工作预案和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

然后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防汛工作毫不松懈。强调全面加强对水利部直属全系统的领导,从严治党,提醒水利部党组注意形成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并携手并进,教育引导广大水利系统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抗洪抗旱。把防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更好的努力在?防汛疫情?双考中交出合格的答卷。

当前我国高温热浪达到最强,持续时间会继续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

6月13日,趁着“雨空子”里的晴天,记者来到省气象局,请相关专家一起回顾今年以来没完没了的雨水,探探它的来龙去脉。

今年以来下了近100天雨

雨水连绵,好像每天都在下雨。这是很多人的感受,而实际上,今年以来到底下了多少天雨呢?

省气候中心主任廖玉芳称,今年以来(1月1日08时至6月11日08时),全省平均雨日为98.7天,这一数据位居有气象纪录以来(1951年)的历史同期第六高位,湘南比湘北的雨日更多一些。其中,汨罗、新晃、洪江、资兴等14个县(市)下雨天数居当地历史同期前3高位。

在省气候中心的气象历史纪录上,雨天最多的是10年,那一年同期,一共下了105天的雨。

至于今年以来的雨量,也位居历史同期第八高位。据省气候中心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830.4毫米,较常年偏多18.5%。

回顾1月1日至今的暴雨,影响10县市以上的暴雨过程有7次:分别是3月4至5日,4月11至13日、4月28至5月2日、5月8至10日、5月12至14日、5月29至30日以及最近的6月9-11日。

雨天多,阴天也多,晴天特别少

这么长的雨天,这么多的雨水,是否表示天气异常,算不算极端天气气候?

廖玉芳说,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目前来说,称得上异常和极端的,是1至3月,日照时数和天数创历史最低。

据省气候中心统计,1至3月,全省日照时数仅100.8小时,较常年偏少86.6小时,创1951年以来新低。此外,3个月平均只出了18.6天太阳,较常年偏少16.2天,日照天数也创下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新低。

雨天多,阴天也多,晴天特别少,更让人觉得今年似乎就没晴过。

伴随着雨水的,是低温。据省气候中心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1摄氏度左右。

阴雨加上低温,也许让人们感觉更为潮湿,越发觉得这雨季漫长难耐。

雨水多与“水龙年”无关

面对有些绵绵无绝期的雨水,有一条网络消息称,2012年是农历壬辰龙年,五行属水,被称为60年一遇的壬辰水龙年,《易经》上称“壬骑龙背,飞龙入海”,是水旺之年,所以今年的雨水会特别多。

从气候资料上分析,我省今年以来平均雨日为1951年以来第六高位,平均雨量为第8高位,降雨强度也称不上60年一遇。

廖玉芳分析,降雨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年以来,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冷空气频发,南方水汽输送活跃,冷暖空气交汇在南方地区,造成连绵阴雨。

另据记者了解,“水龙年”被称为水旺之年,在民俗中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没有“多雨”一说。

稻飞虱虫量之大历史少见

“今年暴雨天气出现早,程度较重,分布较广,对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高级工程师李耨周这样介绍今年雨水的影响。

由于暴雨过程开始早,我省今年入汛也比往年早,3月8日10时,湘江长沙站出现1998年以来最早的一次洪峰过程,洪峰时水位32.3米。同时,频繁和高强度的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高,山洪地质灾害频发。

阴雨日多,日照偏少,植物生长缓慢,影响作物产量。据农业部门数据,受阴雨寡照天气影响,湘中及以北早稻生育期预计偏慢2天左右。

省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帅细强还指出,今年以来稻飞虱虫量之大历史少见,由于阴雨天气防治难度增大,导致水稻病虫害是近年来发生程度最重、范围最广的一年。

后段雨水集中期:

6月下旬到7月上旬

“今年我省旱涝灾害都可能比去年严重。”廖玉芳认为,后段雨水相对集中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另外,盛夏期间,湘东、湘南受台风影响可能出现强降雨天气。

李耨周建议, 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将出现的降雨集中时段,应早防范可能出现的暴雨洪涝及其诱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同时,充分做好防御台风的准备。为防范7月中旬雨季结束后可能出现的高温天气,需做好水库蓄水保水工作,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抗旱。

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慧称,未来10天,湘北多云少雨,湘南多阵性降水,其中15日至16日降水最强,郴州、永州局部有暴雨。由于湘南连日来降水较多,土质疏松,需加强防范此次强降水可能造成的山洪地质灾害。

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江河湖库水位偏高

长期降雨导致险情频发

本报记者 柳德新

长时间的降雨,对我省防汛工作构成了较大压力。

省防指介绍,受持续降雨影响,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江河湖库水位偏高,全省多地险情频发。

水利工程蓄水较多,调洪能力下降。据6月11日8时数据,全省五强溪、柘溪等9座主要大型水库总蓄水量134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总蓄水量107亿立方米偏多27亿立方米。

江河底水较高,极易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6月9日,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30.10米,比历年同期均值偏高2.6米,比去年同期高出5.13米。在6月9日至11日的强降雨过程后,湘江上线及支流洣水普遍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

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山体滑坡、水库出险概率骤然加大。据省防指通报,6月4日至5日,我省接连发生5处险情:汉寿县南湖撇洪河祝家坝堤段隧洞穿孔鼓水;泸溪县达岚镇新田村山体滑坡,造成1人死亡;邵阳市人民医院挡土墙变形挤垮房屋,造成1人死亡;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协和乡土地峪山体滑坡等。

今年降雨特点

本报记者 柳德新

今年以来,全省降雨主要具有阴雨天数多、过程明显、时空分布不均等明显特点,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部少,东部相对较多、西部相对较少的基本情势。

据省水文局介绍,今年降雨在时间分布上,1月、3月、5月明显偏多,2月、4月偏少;在空间分布上,全省仅有邵阳市降雨量偏少近两成,其他地区均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多。其中,益阳市降雨量偏多3成以上,长沙、张家界和自治州偏多2成以上。

4月1日以来,全省累计平均降雨519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463毫米偏多12%。全省累计降雨量最大站点为桃源县煌山站,降雨量达1462毫米;衡阳市衡山站累计降雨量最小,仅为505毫米。

再现1998年雨情水情

本报记者 柳德新

据省水文局统计,今年1月1日8时至6月12日8时,全省累计平均降雨800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708毫米偏多13%。省水文局最新分析,今年以来的降雨量,比1954年同期840毫米略偏少4.8%,比1998年同期780毫米略偏多2.6%。

一般情况下,长江中下游洪水发生时间早于上游洪水,不易发生大范围的洪水遭遇。在正常年份,长江流域大多发生区域型洪水。如若天气反常,上游洪水提前,或中下游洪水延后,在江湖底水过高的情况下,上游洪水接踵而来,洪水过程重叠,干支流洪水反复遭遇,将形成峰高量大的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大水,均属于全流域型洪水。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上涨。6月9日8时,寸滩、宜昌、城陵矶等控制站水位分别达164.39米、44.98米和30.10米,其中城陵矶站水位比历年同期均值偏高2.6米,比去年同期高出5.13米。长江防总分析,今年以来的雨情、水情,与1998年和1954年比较相似。

1998年大水,不少人记忆深刻。

省水文局水情处副处长李炳辉介绍,1998年1月至3月,长江中下游降雨异常偏多;4月至5月,长江上游降雨偏多。1998年大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洪水发生范围广。1998年,长江流域上中游干流及鄱阳湖5河和洞庭湖4水均发生较大洪水,长江中游干流多处主要控制站和支流发生超过实测记录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的洪水,是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全流域型洪水。

洪水发生时间早。1998年1月至3月,长江中下游干流出现历史同期最高水位,洞庭湖水系湘江和鄱阳湖水系赣江3月中旬的洪峰流量居全年最大。

洪峰次数多,洪水量级大。长江上游宜昌水文站发生8次洪峰流量超过5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过程,最大30天洪量约为百年一遇,6月至8月洪水总量和最大60天洪量均超过了1954年,中下游汉口站则接近1954年。

洪峰水位高,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长江中下游江段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水文站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并且还高出0.55至1.25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持续时间达40多天。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的大部分地区也普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两湖控制站城陵矶站、湖口站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持续时间均长达29天。

洪水遭遇恶劣。1998年长江上中下游洪水和洞庭湖、鄱阳湖洪水发生恶劣遭遇。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两湖洪水叠加,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偏高,8月份长江上游干流又连续发生多次洪水过程,特别是第六次洪水在向下游行进过程中,先与三峡区间、清江洪水相遇,又与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洪水碰头,经武汉江段时,再与同期到达的汉江洪水叠加,洪水组合异常恶劣。干支流洪水多次遭遇、叠加,组合成峰高量大的多峰型洪水过程。

雨水中的“信号枪”

通讯员 杨玲 谢立芳

今年以来,我省天气异常复杂、灾害频繁,先后出现了低温雨雪冰冻、雷电、大风冰雹、春季连阴雨、5月低温、暴雨以及山洪地质灾害。我省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消息树”和“信号枪”的作用,截至目前,已免费发送气象预警短信54万人次。

湖南是全国气象灾害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暴雨引发的山洪与地质灾害多发易发。我省现有11个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01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由地面和高空气象探测网、雷电监测网等组成的现代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网,提高了我省气象灾害防御的监测预警能力。

今年以来,气象部门全力做好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准确预测了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5月的雨水集中期和5月低温,精确预报了7次较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过程。今年来共发布气象预报类服务材料139期,为省委省防灾减灾决策和省防指防汛调度发挥了前哨与参谋作用。

为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气象部门借助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短信、微博等媒体和信息平台,多渠道、多手段发布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目前全省手机气象短信预警责任人用户已达17万,建立和完善了手机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同时,晚上22时以后的红色预警重复发送,加强提醒。

地质与水文资料的获取方式有哪些?

这代表当前地球的冷热有点失衡,更容易导致大冷大热这样的极端气候出现。

人类发展新能源是为了缓解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各种极端气候问题。

然而,各种极端气候问题却又反过来拖慢了人类发展新能源的步伐。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挺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拉力比赛,人类发展新能源在和极端气候问题拔河。

是人类坚决发展新能源,最终减少了极端气候现象发生频率。?

还是不断增多的极端气候现象,最终让人类动摇发展新能源的决心。

当前主要问题是,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都迫使欧美等国为了保障能源稳定,不得不重启煤电,从

去年到今年,欧美等国已经连续两年出现燃煤发电大幅增长的现象。

这并不利于人类团结一致来进行碳减排。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只要其他人掉链子,想要解决气候问题,是十分困难的。

这是一个水桶效应,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这也是全球要解决气候变暖问题,最难的地方。

一、长江流域天气变的不稳定,比如0年是大洪水年,2022年又是“枯水年”,但是整体看,长江

流域降雨量会下降。类似54年的超级洪水,或者70年这种千年一遇的洪水,估计在未来300

年都机会比较小了。超级洪水的机会变小,类似20年98年这种一般洪水,会变多。98年

洪水虽然很大,但是主要问题是洞庭湖调节能力变弱,让河道水位太高,从洪量来看,和54年还

是有差距,算不上历史级洪水。虽然这只是今天的卫星云图,但是最近十年,大家应该明显感觉到,北方降雨量确实是增加了,未

来100年到300年整体还是这个情况,主雨带会继续北压

其实,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西部地区就一直处于长期干旱的状态,冬季短暂的降水不足以解决该

地区严重的缺水问题。

今年美国西部干旱加剧,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包括,美国前两大水库米德湖和鲍威尔湖的水位都处于历史低位。

所以,今年又上演了美国西部7个州抢水的一幕。

其实去年北美就遭受过极端高温热浪,加拿大部分地区最高温度甚至达到49.6摄氏度,连续4天打破

历史最高纪录。

二、传统的中国气候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未来的中国气候分界线,会明显北压,到更西北一些,

简单说会移到原来的“胡焕庸”线附近,取代今天的秦岭-淮河线,华北地区会变的非常湿润,普遍

降雨量从原来的400-600毫米,抬高到600-1000毫米,胡焕庸线西边地区,降雨量也相应增加,降

雨量普遍从原来的400毫米一下,提高到600毫米以上。

事实上随着气温增加,现在我们可能比较接近5000年前左右的“仰韶文化 ”时期的气温,而仰韶

时期。

大量的文明遗址,都在这一线,也非常值得思考,这主要是随着天气变暖,季风北上以后,冷空气会迅速南下,把主雨带压回南方,但是现在气温变暖,主雨带,可能才会退走,“华西秋雨”会大大加强。气候整体说,在几十年内有不稳定状态,但是整体上,现在的气温可能已经超过,汉唐,以及周,

未来几十年,会上升到“仰韶时期”,还是基本没大错,长江平均年径流量,会减小百分之10到

20,黄河年径流量,会增大百分之30到50。

三、作为气候来讨论,特别是针对未来长期气候的讨论,真正要注意的到不是长江流域的热浪,当然现

在热浪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在热榜上挂着,但是极端气候的讨论,更应该关注的是长期的影

响。必定夏天也到了末伏,要不了多久就要过去了,而“华西秋雨"也必然会到来,南方的降雨在9

月至少在四川,汉江流域还是会补充的。

真正值得关心到不是长江流域的热浪,而是青藏高原的热浪,但这里要真的关注的是,青藏高原的

热浪,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研究水文的,研究气候变化的,都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非常关心,比

如研究地震和洪水关系的,研究青藏高原雪线和气候关系的。这次三江源 以西一直到大半个青海

都这么热,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的,甚至是跨年的。

四、水汽含量,并不是降雨的必然条件,从大规模范围来看,冷暖空气的冲,能形成大规模的锋面雨

才是降雨的基本条件,从图上明显看出,长江一代,特别是四川盆地,水汽含量非常充足,但是

现在的情况是,四川根本就下不了雨,而且热到了43度,而黄河 “几字弯”,也就是呼和浩特到北

京一线,最近是处于主雨带上。对比看一下未来十天的天气预报吧。

所以有好多爱好者,甚至我看的一些大学专家教授说的,南水北调调水到新疆,然后在罗布泊,甚

至塔里木盆地,搞一个大湖。就能把西北增加200毫米降水量的,看来对天气,降雨,还是缺少基

本的认知啊。设在罗布泊有一个大湖,虽然盛夏里,蒸发量非常大,但是因为处在西风带的控制下,没有冷暖

气流的对冲,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增雨条件,当然不能说一点不增,但是即便是几万平方公里的湖

泊。估计降雨量增加也就25毫米一下。

五、中亚的气候就是例证,巴尔克什湖 面积 1.82万平方公里,更大的里海有37万平方公里,面积比华

北平原还大。但是因为处于单一的气流控制下。并没有造出什么江南效果。短期的一年内的热浪是应该想半法应对的,但是主要的问题还是我们对未来长期的气候变化,要有

更长远的认知。我们确实有历史级的工程,但是也确实面临着历史级的困难。江梯级,三峡,丹江口 ,都基

本跌落到汛限水位了。如果“秋汛”还不能如预期有比较强的降雨,那下半年水电的情况比较糟糕

了。当然到了现在这个情况,也顾不上发电的事情了,只能继续放水抗旱。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本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为:

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象,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象,对地球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象。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象。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用处:

一、遥感在调查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调查中可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在自然调查中,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观的效益。其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农业、林业、地质矿产及水利建设等部门中。

(一)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农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农、林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林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估产、森林的清查等方面。近年来,在牧场草场调查、短中期农林灾害、农用水,以及野生动物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也相继开展工作,取得了成果。

遥感在土地与土壤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遥感加快了调查工作的进度,工作精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例如,我国利用560幅陆地卫星图像,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国1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和量算统计工作,提供了全国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数据和有关图件。

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自14年以来,美国、前苏联、阿根廷、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先后进行了不同范围、不同作物的估产工作。美国对世界小麦产量的估产精度已达90%以上,并扩大到对玉米、大豆等八种以上作物的估产。我国于1983—1986年在京津冀进行跨省市的统一网络较大范围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精度也超过90%。

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我国近年完成的“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在包括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北部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的“三北”造林一期工程的调查中,完成了对现有防护林类型、分布、面积和保存率;草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土地类型、分布、数量及利用现状的调查。提供了200余幅各类遥感专题系列图,并建成了全区与环境信息系统,为掌握防护林区现状、林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奠定了基础。

(二)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地质及其矿产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基础地质工作、矿产地质工作,以及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灾害地质的地质综合调查等方面的应用。遥感已成为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中的一种先进工作手段和重要方法。

遥感图像视域宽阔,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各种地质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形象地反映出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区域构造间的空间关系,为跨区域甚至全球的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和基础。例如近年来对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的延伸和走向的研究、郯 断裂的延伸和走向问题的论证,以及重新修编的1∶400万中国构造体系图的工作,都是建立在遥感图像基础上的新的认识和发现的体现,解决了一些地质学界长期争论或按常规很难解决的问题。遥感为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地质学者提供了一个可共同参照的基础,推动和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

遥感在矿产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已取得许多成果,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例如,我国地矿系统用遥感地质调查方法,在小秦岭金矿田地区划分出线性构造1030条,环形构造138个,古峒1000余处;综合化探、物探成果提出13个远景地段。经检查发现含金石英脉带、蚀变构造带22条,已见金矿3处,全部工作仅历时一年时间。又如:煤田总公司在东北大兴安岭西坡,用遥感地质方法圈定出17个含煤盆地,其中4个属新发现,新增储量540亿吨。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遥感地质方法已成为矿产地质工作的重要方法。

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灾害地质等综合地质调查中也广泛地应用了遥感这一现代化手段。仅在1980—1985年期间,地矿部遥感地质工作者就为较大工程做了工程稳定性评价课题13个,研究大型滑坡4个。地矿部遥感中心在长江三峡的重庆至宜昌间先后进行了彩色及侧视雷达成像飞行。利用获得的资料对三峡库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判读分析,对新滩坡体的形态、形成机理及发展趋势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为国家提供了有关三峡工程建设的基础资料。

基于遥感在地质矿产调查中广泛的应用以及取得的显著效益,我国地勘部门相继成立了专业的遥感应用和科研机构,遥感地质队伍也不断扩大,成果累累,展现出遥感在地质矿产方面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在水文、水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水文水方面的应用,如水的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冰雪监测、海口海岸带及浅海地形调查、海洋调查研究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类足迹难以到达的荒凉地区,遥感技术可成为水文水调查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国青藏高原在以往300年来先后经历了150多次探险考察,曾查出500多个湖泊,而近年来用航空像片、卫星图像判读,不仅对这些湖泊的面积、形状进行了修正定位,而且还补充了地面考察或地图上未标明的300多个湖泊。

遥感图像,特别是红外遥感图像在识别含水层、判断充水断层、查明富水地段位置方面是很有利的。例如,美国在夏威夷群岛,利用红外遥感发现了200多处地下淡水出露点,从而解决了该岛对淡水的需求。我国在大连地区开展航空热红外遥感试验,在该地区沿海共发现22处从未有历史记录的淡水泉点,通过对这些泉点的分析,确定了地下淡水排泄地段,为解决沿海地区人畜饮水水源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海岸带岸线测量、河口及近岸悬浮泥沙运移,以及海洋环境监测,诸如海水温度、盐度、水深、洋流、波浪、潮汐等海洋诸要素的测量,都可发挥重要作用,对海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遥感图像可提供大尺度、现实性强、多层次、全天候、客观逼真的丰富信息,为海洋研究及指导海洋渔业生产提供了基础。

二、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一)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主要是利用遥感提供的瞬间成像的大范围图像,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进行监测。由于遥感所提供的信息快速及时,现实性好,以及真实客观、形象的特点,可实时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动态变化,以及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为及时取防护或疏导措施,以及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例如,地矿部水文方法队与地质遥感中心合作,对长江下游苏州河口至吴凇口的水污染现状做了调查研究,他们利用航空热红外扫描图像,共判读出异常点29处,绘制了约25公里江段的污染判读图。他们还对北起大连,南至海南岛海岸沿线的港口及海上平台对海水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航空红外监测,为国家海洋局执法提供了依据。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巨大工程,但是,在长江干流上兴建三峡大坝,必将对其生态、环境及社会产生深刻地影响。为此,在系统地开展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中,以及在实地调查工作中都用了遥感综合分析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遥感在三峡环境论证与信息储备中的作用。并在库区环境本底调查、环境演变分析、环境动态监测等方面取得许多明显成效,为我国三峡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基础。

近年来,我国相继在长春、太原、北京、天津、广州等大中城市,利用航空遥感进行城市环境的监测和评价,这标志着我国遥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正向更为广泛深入的方向发展。

(二)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自然灾害是指环境异常或环境的突发性变化,给人类生活和生存带来的灾难。近年来遥感技术在预报灾害方面取得很多重要成就,成为预报自然灾害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气象卫星当前已进入业务性运转,形成多层次的预报网络,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天气分析预报、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和相继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气象预报技术已从单项、短期、小范围的预报发展成综合性、中长期、大范围的准确预报。为我国的旱情、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的准确预报提供了可靠资料,为取减灾措施提供了可靠基础。

森林火灾一直是威胁林业建设的重要灾害之一,早在70年代,我国就进行机载遥感—林火探测实验,在3000米高空通过热红外传感器可发现地面 0.1平方米的火源。1987年5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特大火灾中,遥感在准确确定火源位置、范围,以及火源蔓延趋势,为扑灭大火提供及时准确的火情信息上,以及在监测火势发展,灾后评估火灾损失和恢复重建规划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利用多时相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监测地壳及其板块的运动,进行大区域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探索地震的发生机理,进行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利用多时相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图像结合气象预报资料和地面勘查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与监测,保障重点工程及铁路沿线的安全;以及利用远距离卫星通讯技术,提高灾害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救灾和决策提供依据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和重大的进展。

三、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

遥感图像是地表面一定区域景观的真实、客观的记录和形象显示。地理学区域分析亦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遥感图像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成为遥感在地理学应用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国早期开展的滕冲、长春、新疆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遥感试验,以及近年来开展的黄土高原遥感综合调查,“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等大型遥感工程中,都是以遥感区域分析为先导,以区域分析为基础,取得的成果。我国在遥感的区域分析应用中,已形成一定特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及城市建设的热潮,城市遥感方兴未艾。城市遥感可提供诸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用地分析,城市环境监测及评价,城镇布局结构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城市人口分析及城镇的生态分析等城市发展的基础信息,为城市建设规划及决策服务。例如,由北京市和地质矿产部、城乡建设部联合组织实施的“北京航空遥感(8301工程),于1983年开始遥感飞行,到1986年底,在城市环境地质、城市建设、农业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影像地图以及文物、古建筑等诸多方面,共获得41项研究成果,有23项填补了北京市基础资料的空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继北京市之后,城市遥感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较为普遍地开展起来,并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城市遥感应用的深化,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的决策中的应用,将城市遥感应用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

四、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的全球性研究虽然目前尚未系统地进行,形成规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诸如世界人口增加,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球性研究(Global Study)已提到日程上,得到世界各国普遍的重视,全球性研究必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全球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宏观地、整体性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研究,以此带动区域性研究的深化,促进全球环境的改善。因此,这无疑为遥感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拓的又一应用领域。遥感可为全球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全球性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例如,可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和研究板块的运移,深大断裂活动,研究环形构造的成因及其机制;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及其它遥感信息,进行全球性气象研究及世界灾情的预报;海洋动力学研究,地球表面固态水的分布,世界冰川的进退,以及世界大环境的监测和治理等。遥感必将在全球性研究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前,全球性研究已陆续开展,1992年已确定为国际空间年(ISY);一种全新的数字式全球变化百科全书将问世,它将说明遥感可以对监测全球变化做出的贡献。我国已决定积极地参与“地圈与生物圈”(IGBP)、“国际空间年”(ISY)、“国际减灾十年”等科技项目合作。承接全球变化地图集与全球变化电子百科全书等部分项目的工作。中国将对全球性研究作出贡献。

五、遥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一)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

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测绘制图的一种主要资料来源和重要的技术方法,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学科体系。当代遥感的发展使测绘制图的资料来源更为多样化,资料的准确可靠性及其快速及时性和适时动态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观;成图周期大为缩短;影像地图、数字地图等新图种和制图新工艺大量涌现,使测绘制图产生了新的变化和进展。例如,我国依据近年来所发射的卫星获得的图像,完成了黄河三角洲1∶5万,1∶10万地图的编制,绘制完成了我国第一幅南沙群岛影像地图。遥感还能在各种气候气象条件复杂,常规方法难于进行工作的地区获得资料,填补地面工作的空白。例如,巴西亚马孙河流域有近5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区,那里人烟稀少,云雾终日不散,常规测量工作难于进行。利用遥感侧视雷达技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该地区1∶40万雷达扫描成像工作,取得了有价值的资料,为该地区测量制图提供了基础。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各种专题图的编制,以及编制中小比例尺大区域的省(区)、全国乃至大洲影像地图已较普遍,西欧各国已应用SPOT卫星资料修编和更新1∶5万地形图等。随着遥感信息在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时相分辨率方面的提高,遥感将为测绘制图技术的发展应用,开拓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二)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在进行野外考古调查中,配合应用遥感图像分析,发现了许多重大的历史遗迹,取得显著的成果。例如,英国遥感专家通过计算机增强的卫星图像,在英国伦敦以北约30公里的地下发现了罗马时代的古城堡遗迹。我国也曾利用遥感提供的信息,进行北京圆明园遗迹考察,长城遗迹的考察,以及内蒙古金代古城的发现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遥感为野外考古调查带来了变革,成为考古工作者有力的工具和手段,促进和加快了野外考古工作。

(三)军事上的应用

遥感在军事上的应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军事应用是遥感最早最成功的应用,今天遥感的发展是得利于遥感军事上成功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发射的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绝大部分是与军事有关的。当今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军事实力(人力、武器)的对比上,准确可靠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决策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英国、阿根廷的马岛战争、中东战争,以及海湾战争都充分证实了遥感在军事战争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