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警报 气象警报

河南66个县市区出现暴雨_河南暴雨涉及县市

tamoadmin 2024-11-07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国水灾的规律2.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成因与防治对策3.有关地球被污染的数据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排涝规划,特别是南方降雨量比较大的地区。排涝是个系统问题,因此规划要考虑各个环节。杜绝无序建设。还要科学管理,重视规划的执行力度,保证规划的实施。中国水灾的规律15年8月3日,当年第3号(7503号)台风在台湾花莲登陆,登陆时最大风速达55米/秒(风力16级),而后穿

1.中国水灾的规律

2.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成因与防治对策

3.有关地球被污染的数据

河南66个县市区出现暴雨_河南暴雨涉及县市

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排涝规划,特别是南方降雨量比较大的地区。排涝是个系统问题,因此规划要考虑各个环节。杜绝无序建设。还要科学管理,重视规划的执行力度,保证规划的实施。

中国水灾的规律

15年8月3日,当年第3号(7503号)台风在台湾花莲登陆,登陆时最大风速达55米/秒(风力16级),而后穿过台湾中部进入台湾海峡,4日在福建晋江再次登陆,登陆时最大风速有35米/秒(风力12级),当日在福建西部减弱成低气压并继续西北行,经江西、湖南进入湖北,后移至河南南部又折向西南部,8日在湖北境内消失。由于台风强度大,台风低压深入内陆区,停滞时间长,加之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大范围持续降雨,其中河南中部出现“75.8”特大暴雨,适今还保持 着中国大陆从20分钟到72小时各个时段降雨量的极值,泌阳县林庄6小时降雨量达830毫米。 此次特大台风暴雨给河南带来空前灾难,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以及两座中型水库和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57亿立方米的洪水,使驻马店地区的10个县(镇)尽成泽国,加上许昌、周口、南阳,受灾人数1100 万,死亡人数24万(淹死10万,后期由于缺粮、缺水以及疫病感染相继死亡14万),京广大动脉中断行车达18天之久,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的钱正英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受灾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大水灾,是水利工作最惨痛的教训。 此外,受7503号台风影响,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也不同程度受灾,受灾农田539万亩,死亡208人,受伤560多人,倒塌房屋6万多间。具体情况  时过境迁,整整30年过去,让我们再回头凝望那已湮灭的滔滔洪水……  板桥水库始建于1951年。15年8月,驻马店地区普降特大暴雨,6小时降雨860毫米为世界之最。入库流量超过板桥水库设计标准。8月8日凌晨1时,洪水以高出坝顶1.75米之势沿坝全线漫溢,造成溃坝。  事实上,大灾的发生是有预兆的。《驻马店地区“75.8”洪灾纪实》等许多资料中都做了记载:  15年,在本该多雨的夏季,驻马店地区泌阳县板桥公社的人们却看到了小河断流、池塘干涸、禾苗枯死的严重旱情。 8月4日,西平、临颍、泌阳、方城、确山等地观测到:日出日没显紫红色,乌云接日,南虹出现,蚂蚁搬家、老鼠上树、狗不吃食、鸡上树、蛇出洞等异常现象出现。 农妇们都奇怪:自己家的鸡鸭飞来跳去,惊叫连声;猪在圈内跑来跑去,不肯安静;狗则上蹿下跳,一条大黄狗甚至跃上屋顶,仰天狂啸。  板桥水库管理局院内有一株合抱粗的老槐树,树上有多个碗口大小、一尺多深的树洞。这些树洞晴天干涸,阴天洇水,但从未有人见树洞中的水溢出过。可是8月4日上午,几个树洞中的水不停地外溢。  板桥水库的水也开始泛浑,大坝下遍地都是蚂蚁。板桥水库下游的坡地上,聚集着黑压压的乌鸦,驱之不去,聒噪不止。8时10分左右,天空中猛然劈开一道炫目的闪电,随之一个巨雷在半空中炸开,一时间,雷电交加。借助电光,人们发现天色已由靛青转为墨蓝,云团急剧翻滚着,像是要把雷霆和闪电送到地面。  一场大灾的前兆出现了。  15年7月31日,3号台风在太平洋上空形成,8月7日,台风进入驻马店地区。在台风尚未到达时,驻马店地区就已经开始大面积普降暴雨了。8月5日中午水势猛涨,出现第一次洪峰。暴雨倾盆而下,几步路外看不见人影。从房门口用空洗脸盆伸出去接水,伸缩手之间就能接满满一盆。入夜时分,板桥水库管理局院内积水已逾1米,总机室等70多间房屋被淹塌,库区内电话中断。管理局与水库上游龙王庙、桃花店、火石山、蚂蚁沟、石灰窟、祖师庙等雨量站全部失去联系。  板桥街上平均积水二尺有余,供销社、银行等房屋皆被大水冲倒。坝外的大水因灌渠阻碍不能下泄,造成由东向西倒灌,淹没了水库大坝坝基。街上大片民房倒塌,居民哭喊之声此起彼伏。当地驻军与板桥公社干部在慌乱中组织力量抗洪抢险,并组织群众向北山撤离。  连续几天的暴雨使板桥水库水位暴涨,加之通讯不畅,水库管理人员在没有得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不敢大量排水泄洪,而石漫滩水库的大量洪水迅速流入板桥水库,加快了板桥水库水位暴涨的速度。  8月7日19时30分,水库管理局用当地驻军的军用通讯设备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称:“板桥水库水位急遽上升,情况十分危急,水面离坝顶只有1.3米,再下300毫米雨量水库就有垮坝危险!”  8日零时20分,水库管理局第二次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请求用飞机炸掉副溢洪道,确保大坝安全。可是,同第一封急电一样,这封电报同样没能传到上级部门领导手中。  40分钟后,高涨的洪水漫坝而过。水库管理局第三次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报告水库已经决口。4时,水库当地驻军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步话机天线移上房顶,与上级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报告了板桥水库险情。同时,为及时报告水库险情,让下游群众紧急转移,在无法与外界沟通的危急情况下,驻军在坝南端向下游发射两次红色信号弹,每次2发。又到北坝头发射3发信号弹,向下游告警。随后又发射信号弹10发,枪弹40发。可是,由于事先没有约定危急时刻的报警信号,下游群众看到信号弹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8日凌晨,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出板桥水库的决口,以每秒6米的速度向下游冲去。 悲剧让人刻骨铭心:  遂平县广大地区房屋都看不见,一片汪洋。个别地方看到一点树梢,还可以看到该县城一个工厂的高烟囱,其他都看不见了。  洪水一泻千里,从水库一直冲击到京广铁路50公里长的汝河两岸。被冲到宿鸭湖水库的3个60吨重的大油罐、被扭曲成麻花状的铁轨、被掀翻的遂平县京广公路大桥……都在向世人诉说洪魔的威力。记者从驻马店党史部门提供的资料中看到:洪水过后,村、房、路、桥、树,荡然无存,惨不忍睹。  时任泌阳县委书记的朱承朝虽已事前命令板桥和沙河店两个公社的社员紧急撤退,但洪水的速度远比人们逃生的步伐要快。板桥人悉数撤离,但沙河店公社有827人葬身洪水。  更为不幸的与沙河店公社一水之隔的遂平县文城公社,当泌阳境内的人在撤离时,他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8日凌晨1时,60余米高的洪水如翻江倒海一般突然而至,文城,这座世代农耕默默无名的村庄就在顷刻间消失了!全公社3.6万人,有1.8万余人遇难!  板桥水库8日凌晨1时垮坝后,仅一小时,洪水就冲进45公里外的遂平县城,遂平县40万人,有半数漂没水中,一些人被途中的电线、铁丝缠绕勒死,一些人被冲入涵洞窒息而死,更多的人在洪水翻越京广线铁路高坡时,坠入旋涡淹死。仅6个小时,板桥水库就向下游倾泻7.01亿立方米洪水。至遂平县境内时,[color=red]水面宽10公里,浪头高3~7米[/color]。遂平县8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片汪洋。洪水过处,大小村庄,荡然全无。  板桥水库垮坝5小时后,库水泄尽。汝河沿岸14个公社、133个大队的土地遭受了罕见的冲击灾害。洪水过处,田野上的熟土悉被刮尽,黑土荡然无存,遗留下一片令人毛骨悚然的鲜**。  8月8日23时45分,驻马店地区防汛指挥部向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汇报:“西平、遂平、泌阳3个县从昨天20时以后到现在,因线路中断,铁路、公路冲坏,一直失去联系,情况不明。据今日下午我们派人前往查看的结果,遂平县广大地区房屋都看不见,一片汪洋。个别地方看到一点树梢,还可以看到该县城一个工厂的高烟囱,其他都看不见了。”  据统计,这次洪灾使驻马店、许昌、周口、南阳的30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1015.5万,受到毁灭性灾害的有[color=red]86.5万人[/color]。整个驻马店地区96%的面积受灾,许多地方一片汪洋,平均水深3~7米。板桥水库东4公里的大路陈村村民后来形容:“远看白茫茫,近看空荡荡,进村没有路,只剩一棵树。”  洪灾发生后,驻马店地委向党中央、院、中央、河南省委及全国各省、市发出紧急求援电报,并组织全区各级党员干部,组成救援分队,深入抗洪一线,抢救人民群众。从8月8日到9月5日,各军区、铁道兵司令部、北海舰队、东海舰队、河南省军区等单位赶赴驻马店灾区抗洪抢险的部队,已达66个单位、42618人。  据灾后统计,在这次大洪水中,除国家援助驻马店灾区的3亿多元外,全国各界群众和自发捐助的钱物,按当时价格计算也达3亿多元 洪灾之后痛定思痛...... 事过30年,现在的驻马店已经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1986年板桥水库复建工程被列入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 

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成因与防治对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至9月。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大暴雨多发区:(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台湾和海南岛,24小时点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2)自辽东半岛,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暴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太行山东南麓、伏牛山东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记录;(3)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4)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洪水严重威胁。然而,这些地区为—厂发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减少和萎缩;加上山丘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四川华莹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风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达5.04米,天津潮位达6.14米,许多海堤漫顶,被冲毁。

4.损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

二、建国以来的洪涝灾害损失

建国以来,洪涝受灾面积年均1.34亿亩,成灾面积0.76亿亩,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从1950年至1994年的45年中,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年份有1953年、1954年、1956年、1957年、1960年至1964年、15年、17年、19年至1994年,共27年;成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年份有1954年、1956年、1963年、1964年、1985年、1991年、1993年和1994年,共8年。

建国以来我国洪涝灾害损失,有以下特点:

1.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包括较大和特大洪水),洪涝灾害损失最大。

建国以来,我国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954年(长江、淮河),1956年(海河、淮河),1963年(海河、淮河),1985年(il河)、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1994年(珠江)。在这几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都突破2亿亩,成灾面积都突破1亿亩,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1.5—2.8倍(见表2—1)。

在这些年份,发生大洪水的江河,其流域的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该年全国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的47—90%。如1963年海河和淮河流域发生了较大洪涝灾害,两河流域河北、北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市的受灾面积16898万亩,成灾面积14247万亩,分别占当年全国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80%和90%;1985年东北地区发生较大洪涝灾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7%和53%。这就充分说明,这些年份之所以灾害损失大,主要是大江大河发生较大洪水造成的。

表2--1 大江大河发生洪水年份的洪涝受灾面积及成灾面积 单位:万亩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备 注

1 950—1994年平均

1954年

1956年

1963年

1985年

1991年

1994年

13 754

24 1(1.8)

21 566(1.6)

21 107(1.5)

2l 296(1.5)

36 894(2.7)

28 288(2.1)

7 811

16 958(2.2)

16 358(2.1)

15 719(2.0)

13 424(1.7)

21 921(2.8)

l7 234(2.2)

缺1967一1969年资料

长江、淮河发大水

海河、淮河发大水

海河、淮河发大水

辽河发大水

淮河、太湖流域发大水

珠江发大水

注;括号中数字为该年受灾和成灾面积是1950年至1994年年平均数的倍数。

2.七大河流流域中—厂游及沿海诸河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全国洪涝灾害总损失的比重大。

据1950年至1 994年的洪涝灾害统计资料(缺1967—1969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总共为563554万亩,成灾面积总共为320237万亩。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流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北京、天津、河北、海南以及长江上游的四川、贵州、珠江上游的云南等25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25省、区、市,下同)的洪涝受灾面积为555351万亩,成灾面积为308084万亩,分别占全国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总数的99%和96%。其中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16省(简称16省,下同)的洪涝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和89%(见表2—2)。

表2—2 洪涝受灾及成灾面积阶段统计 单位:万亩

项 目

全 国

25省、自治区、直辖市

16省

面 积

占全国的%

面 积

占全国的%

1950年至

受灾面积

563 554

555 351

99

498 880

89

1994年

成灾面积

320 237

308 084

96

289 030

94

1955年至

受灾面积

299 307

296 572

99

265 203

89

1980年

成灾面积

177 698

168 323

95

162 964

92

1981年至

受灾面积

264 247

258 779

98

229 448

89

1994年

成灾面积

142 539

139 761

98

124 896

89

注:①25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北京、天津、海南、四川、贵州、云南、河北。

②16省指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这些地区年降雨量较大,而且一半以上集中在5—9月,因而经常发生洪水;二是这些地区有占全国35%的耕地、40%的人口、60%的工农业总产值,一旦发生洪水,损失就较大。

3.在1981年至1994年因洪涝灾害死亡的56541人中,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易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省份有20045人,约占35%;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受台风经常袭击的省份有9999人,约占18%;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灾害频繁的省份有13500人,约占24%。上述13省共死亡43544人,占全国死亡人数的77%(见表2—3)。

表2--3 1981至1994年洪涝灾害死亡:人数

死亡人数

占全国死亡人数的%

全国总计

四川

陕西

云南

贵州

四省小计

广东(海南)

浙江

福建

三省小汁

安徽

湖南

湖北

河南

江西

五省小计

56 541

8 668

4 839

3 669

2 869

20 045

3 406

3 880

2 713

9 999

2 596

3 682

2 488

2 286

2 448

13 500

100

15

9

6

5

35

6

7

5

18

5

7

4

4

4

24

这表明,除了大江大河发生超标准洪水,致使河道堤坝溃决、水库垮坝、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外,在一般年份,山洪、泥石流、滑坡、岩崩等山地灾害以及台风灾害,对人民生命威胁较大。

4.除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东、河南6省、市外,其他省、自治区1981年至1994年洪涝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年平均值大于1950年至1980年的平均值。1981年至1994年全国年平均受灾面积18875万亩,成灾面积10181万亩,分别比1950年至1980年的年平均受灾面积(10698万亩)、成灾面积(6346万亩)多77%和60%。其中25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多75%和66%;16省分别多73%和53%(见表2—4)。这就说明,8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危害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防洪建设落后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更有甚者,盲目开发,侵占河滩地,减少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二是现有防洪工程大都兴建于五六十年代,不少工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和超期服役,防洪能力降低。

表2--4 年均受灾及成灾面积阶段比较 单位:万亩

1950—1980年

1981-—1994年

1981年后增加的%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全 国

25省、自治区、直辖市

16省

10 690

10 592

9 472

6 346

6 011

5 820

18 875

18 484

16 389

10 181

9 983

8 921

77

75

73

60

66

53

三、我国抗御洪涝灾害的体系

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体系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全国修建加固堤防约24.5万公里,防潮堤2900公里;重点整治疏通了河道,在淮河、海河扩大增辟了洪水入江、入海出路,后来又进行了辽河、松花江、太湖的治理;修建水库82848座,总库容461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58座,总库容3357亿立方米;在主要江河开辟行洪、分蓄洪区100多处,分蓄洪容量约1200亿立方米;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建设了黄河流域郑州至三门峡区间,淮河流域信阳至蚌埠、徐州的数字微波通信干线以及海河流域天津至廊坊、北京、涿县、新盖房的800兆通信系统;建设水情报汛站8500多处,水文预报站1000多处;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VAX一11系列计算机使用的洪水预报系统,并应用于大江大河的洪水预测预报;在黄河“三花”区间、长江荆江河段、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永定河官厅山峡、辽河三江口地带和太湖湖区等河段建成了2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有遥测站点500个左右;全国299座大型水库和43座重点病险库,有150座水库建设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有遥测站点约1200个;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25个重点蓄滞洪区建立了85个警报中心发射台和10428个警报接收点;有30多个防汛部门安装了接收日本GMS卫星云图的装置;开始运用遥感等现代化手段传报有关防洪的图象。中央、省、地、市、县各级建立防汛指挥机构,实行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重点地区组建了防汛机动抢险队;国家制定了《水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拟定了大江大河特大洪水防御方案。进行了防洪保险试点,等等。

各主要江河已经形成的防洪体系,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通过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在北金堤和东平湖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使本世纪内发生的两次大洪水,即]933年.和1958年那样大的洪水安全行洪,防洪标准约合60年一遇;上游兰州市和宁蒙河段的防洪标准,分别可达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长江中下游干流、汉扛下游及湖区的堤防标准可达10——20年—遇,在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海河水系在各种防洪措施配合运用下,北系各河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各河防洪标准50年一遇。淮河中下游。可防55御1954.年型洪水,相当于40年一遇;沂沭泗河下游可防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东江可防御20一50年一遇的洪水;北江大堤可防御10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区五大联围可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松花江干流可防御lo一20年一遇的洪水;辽河干流河道能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

有关地球被污染的数据

邢永强 李保贤 张璋

(河南省国土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16)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文章编号:1002-5643-(2007)-04-0076-03

摘要 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介绍了河南省泥石流概况,分析了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河南省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对策,可作为其他地方同类地质灾害治理参考。

关键词 河南省 泥石流 发育特征 防治对策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全国第二、地貌阶梯的过渡带,面积16.7万km2,境内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等山脉和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南北纵跨530km,东西横亘580km,周边与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山西和河北6省毗邻。

河南省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断裂构造尤其是深大断裂较为发育,局部地质环境脆弱(河南省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1980);河南省跨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区,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且降水时空极不均匀,致使全省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在诸多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灾害因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堆积和冲击能力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由于泥石流形成机理和发生规律复杂,再者人类不合理的经济工程活动,特别是矿产开、工程建设和森林植被的破坏,使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化,泥石流灾害有加重趋势(河南省国土科学研究院,2006)。1994年7月,小秦岭金矿区大西峪发生泥石流,造成52人死亡,矿区全部停产,经济损失巨大。据初步统计,河南省受泥石流灾害威胁的城镇达60多个,在建国前有记载的30次各类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灾害就有10次。因此,系统地研究河南省泥石流发生趋势已成为河南省各级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科研部门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 河南省泥石流概况

河南省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全省有泥石流沟475条,受地形和地质条件制约,泥石流多发生在中低山区及黄土丘陵地区,集中分布在伏牛山、小秦岭、太行山、豫西黄土地区。按地貌条件划分,沟谷型和河谷型泥石流沟400条。对400条沟谷型和河谷型泥石流沟进行面积量算结果表明,流域面积小于5.0km2的有237条,占59.25%,5~10km2的有65条,占16.25%,10~20km2的有50条,占12.5%,大于20km2的有48条,占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河南省经济不断发展,目前全省正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矿产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人类工程活动对山区的影响进一步加强,而人类活动不当会加剧西部山区泥石流灾害的产生,将严重地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 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

河南省泥石流的发育、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2.1 空间分布规律

受地形和地质条件制约,河南省泥石流多发生在中低山区及黄土丘陵地区,集中分布在伏牛山、小秦岭、太行山、豫西黄土区(表1),这些地区的泥石流沟占河南省泥石流沟总数的90%以上,崤山、外方山、王屋山、桐柏山、大别山等低山丘陵区只有零星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布不均匀性。位于伏牛山区的卢氏县、嵩县、栾川县、鲁山县、洛宁县及南召县泥石流沟多达335条,6个县的泥石流沟占全省泥石流沟总数的71%,尤其卢氏县和嵩县泥石流沟多达83条和81条,两个县的泥石流沟占全省泥石流沟总数的35%(河南省地质矿产厅第一工程院等,2001)。

2.2 发生的时间规律

降雨是激发泥石流的重要外因之一。据调查,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表1),尤其是年内第一次连续降雨过程中的暴雨阶段,地表松散物质被侵蚀、搬运,由暴雨激发引发泥石流(张天义等,2003),丰水年泥石流暴发频繁。

2.3 一地多发的特征

河南泥石流具有同一地点多次发生、同一时期多次发生的特点。如栾川县大南沟,自1931~19年的66年中,发生泥石流8次,其中1982年、1983年连续两年发生泥石流,该沟内古、老、新泥石流均很发育;而卢氏县城黑马渠沟,几乎每年雨季都有规模不等的泥石流发生。

2.4 矿山泥石流逐渐成为灾患重点

在矿山建设和开过程中易诱发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废渣和尾矿不仅占压大量土地、污染环境,而且极易形成恶性泥石流灾害,威胁矿山安全。河南省小秦岭金矿区累计堆存废渣1 444.41万t(2001年统计),这些固体废弃物散乱堆放在沟谷及斜坡地带,使原本狭窄的排水沟道被挤占,影响了矿区自然排洪条件,于1994年、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多次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数十人死亡和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河南省国土科学研究院,2004)。

3 泥石流成因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和黄土丘陵沟谷和坡地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它常发生在山区小流域,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黏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邢永强等,2006)。河南省泥石流的形成主要与以下4个条件有关。

3.1 物源条件

物源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物源多寡受众多因素影响,有自然的,亦有人为的。自然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植被发育以及气候条件等,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松散碎屑物,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

河南省深大断裂较为发育,其特点是具有长期和多次活动特征,在构造影响带,岩石(体)抗风化、抗侵蚀能力差,是泥石流物源形成条件之一。

地层岩性也是泥石流物源的主要形成因素,尤其是第四系不同成因类型的堆积物;基岩山区中的泥、页岩,力学强度低,抗风化、抗侵蚀能力差,有的还具有胀缩性,在气候温差和湿度变化影响下,产生胀缩而加速风化,成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在山区或黄土丘陵区,沟谷深切,地形陡峻,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地形、势能条件,不仅极易形成崩塌、滑坡灾害,还作为泥石流的物源,对泥石流的启动、规模、危害等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在卢氏盆地和灵宝——三门峡盆地,部分黄土呈被盖式或顶盖式覆盖在新近系、古近系及前新生界不同地层之上,极易形成黄土崩塌及滑坡灾害,是黄土丘陵区泥石流的主要补给物源,如卢氏县城黑马渠沟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面积5.65km2,有滑坡53个,滑坡发育密度达9.38个/km2,滑坡面积1.48km2,占流域面积的26.19%。

人类矿、修路、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坡地开垦、砍伐森林和植被破坏等,均可产生水土流失,增加泥石流的物质源,加速泥石流灾害的形成。

3.2 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主要控制泥石流的发育、分布和演化,地形高差、沟床比降、流域面积、流域形状不仅决定汇水量的大小和汇流速度,而且还决定了泥石流运动的位能和势能。豫西、豫北山地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阶梯边缘地带,地壳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山高坡陡,高差大,切割强烈,由西部的深切割中山到东部浅切割的低山丘陵,相对高差分别达到1 000m以上、500~1 000m和500m以下,山坡坡度一般25°~50°,有些达70°以上,沟床比降100‰~500‰,流域形状多呈不规则的长条形、葫芦瓢形,圆度系数0.6~0.3,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3.3 水源条件

在物源、地形有利的条件下,降雨则是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和促使泥石流活动的动力条件。河南省山区年均降水量在600~1 300mm,汛期(6~8月)降雨量270~500mm,占年降水量的40%~60%,一日最大降雨量大部分地区在100~300mm,最大可达500mm,这种降雨特点,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河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2003)。据调查,河南省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汛期强降雨过程中,泥石流暴发与强降雨的相关性极好,说明了强降雨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据鲁山县二郎庙镇几次灾害性泥石流降雨特征调查分析,当12小时降雨量达到167mm以上,1小时降雨强度达80mm以上,或者12时降雨量达240mm以上,1小时降雨强度达到59.5mm以上时,可激发泥石流。

3.4 人为因素条件

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与泥石流活动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一,毁林垦荒,陡坡耕种,加速水土流失,导致泥石流发生,如西峡县西坪镇木家岈,山林砍伐,陡坡耕种,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998年7月暴发灾害性泥石流;其二,某些矿山企业滥滥挖,废弃矿渣及大量尾矿的不合理堆放,堵塞了洪水下泄的通道,使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或改变,遇暴雨形成矿山泥石流(邢永强等,2006)。如1994年灵宝文峪金矿泥石流、1996年洛宁金矿泥石流及嵩县祁雨沟金矿泥石流,均是由矿废渣作为物源,导致矿渣泥石流灾害。因此,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已成泥石流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

4 防治对策

泥石流的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其中用工程措施防治泥石流见效快,技术较为成熟,在很多泥石流沟的治理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费详俊等,2004)。结合河南省实际,对泥石流灾害应以预防为主,辅以重度危险区治理为主要原则。

(1)组织科技人员对全省泥石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并根据泥石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防灾预案,建立强有力的防灾减灾决策指挥机构,制定应急抢险措施。

(2)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分区,村庄住宅和重要设施规划时要避开泥石流危害区;泥石流防治应纳入山区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有预见性地制定出防灾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城镇、工矿、交通等经济建设项目布局失当造成的不必要的灾害损失。

(3)搞好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暴发频率,把林草等生物措施以及库坝等工程措施在坡面、沟道内依据自然特点和利用方式科学地配置,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4)雨季派专人巡视,若发现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此时应迅速发出警报并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地段。

(5)加强泥石流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提高山区防灾减灾能力,消除不合理的人为触发因素,保持良性生态环境。地方和相关的科研机构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泥石流等灾害的危害及防治宣传,并组织群众进行逃生演习等活动,提高群众在灾害发生时的自救能力。

总之,泥石流预防、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宣传、预测、预防及治理工程论证、技术、质量等内容,只有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规划,群测群防,建立综合防治体系,才能达到预防、治理的目的,减轻或避免泥石流灾害。

参考文献

河南省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1980.河南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图说明书.郑州:河南省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国土科学研究院.2006.灵宝市小秦岭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及矿诱发地质灾害勘查设计书.郑州:河南省国土科学研究院.

河南省地质矿产厅第一工程院,河南省地质矿产厅环境水文地质总站.2001.河南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郑州:河南省地质矿产厅第一工程院.

张天义,张兴辽,张克伟.2003.遥感·河南省国土综合调查与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

河南省国土科学研究院.2004.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郑州:河南省国土科学研究院.

河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2003.河南省环境地质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邢永强,章煜.2006.河南省灵宝市地质灾害特征、分布情况与防治对策.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5):376~378.

费详俊,舒安平.2004.泥石流运动机理与灾害防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Causes of Formation and Co untermeasures of Debris Flows in Henan Province

Xing Yong-qiang Li Bao-xian Zhang Zhang

(Scientific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Zhengzhou 450016)

Abstract:Henan Province li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second and three-order geomorphologic ladder,where the disaster of debris flow often hens,which has caused a large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Under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geology,landform,hydrology,meteorology,agrology,and vegetation,the debris flow is a result of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geology and ecology.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debris flows in Henan Province,analy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formation,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the debris flows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Henan Province;debris flow;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counter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地球十大污染

一、土壤遭到破坏

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 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 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 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 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 都将本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据预计,1990-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费将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 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 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 引起新的瘟疫。

四、森林面积减少

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 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 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 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 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 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 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

第三届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会议2月15日在哥伦比亚海滨城市卡塔赫纳闭幕。会议向世界各国再次发出了环境恶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警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淡水不断减少,各种化学品的污染不断蔓延。

臭氧空洞比欧洲大

人类发现并大量使用石油和煤炭,排放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肆虐横行,仅10年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令人闻风丧胆。目前全世界氟利昂年使用量超过100万吨,迄今为止排放了2000万吨氟利昂,使大气臭氧层在20世纪被破坏了60%,以致南极上空出现了一个有欧洲那么大的臭氧空洞。臭氧层出现空洞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敲响警钟,但是人类对此似乎并不关心。向大气中排放CFC(Chlorofluorocarbures)产生的毒素,使大城市的空气更加令人“窒息”。最低限度地使用CFC是有利于全人类的行动,因为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损失20%,而南极已经损失50%。据科学家估计,即使从现在起开始减少CFC的数量,也要到2050年臭氧层才能恢复原状。

大量物种遭毁灭

人类疯狂掠夺地球,造成大量物种悄然消失。被誉为“地球之肺”、总面积达650万平方公里的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空前规模的破坏,每天有8万公顷热带雨林被消灭,这意味着维持各种生物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森林被称为基因宝库,地球上约1亿个物种中的1/5生长在这里。热带雨林的消亡使每天至少消失一种物种。海洋的污染加上人类的滥捕酷渔,也使海洋物种大量消失。有专家预测,30年后,至少将有50万至80万种动植物物种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和非法活动,绝种的生物日益增多。森林大火也是造成生物灭绝的无可争辩的原因之一。科学家们指出,从1600年至今,各种生物灭绝的速度加快了100倍!特殊药品(犀牛角、海豹、虎骨、熊胆……)的需求,将许多动物挤到了墙角。其他“受害者”,如白熊、海龟、山魈、亚洲虎、非洲象、亚历山大公主蝴蝶等等,都已列入即将灭绝者的名单。虽然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越来越多,但野生动物的水平也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强度越来越大。

无名疾病在盛行

环境污染带来一些无名疾病,以往有可怕的水俣病、痛痛病等,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有37万头牛染上了疯牛病,16.5万头牛死亡。一些食用了病牛肉的人患上了“新克雅氏病”,又叫“人疯牛病”,人变得痴呆、震颤并最后因大脑破坏严重而死亡。疯牛病的肆虐蔓延,是某些科学家在改良基因时把优质牛的抗病基因一起毁掉了,使牛内丧失了抗病能力。同样,转(毁)基因植物也许正在或将会给人类带来致命而又无名的疾病。这一点,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疯牛病风波未平,二恶英污染又粉墨登场。二恶英有210个同族体,有几种毒性最强(比剧毒的氰化钾强50至100倍),并有强致癌性、生殖毒性、内分泌毒性和免疫毒性效应。1滴二恶英可杀死1000人,1盎司(约28.35克)可置100万人于死地!二恶英使男子精子数量明显减少,女性子宫内膜症患病率增加,有的人则出现智能低下,健康严重受损。受无数不知名的环境激素的污染,人类的机能正在退化。

土地抗拒力衰退

人们大多只谈论地球温度升高等各种问题,但很少谈及地球素质的下降。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截至1999年11月,有120个国家的土地受到严重毒害,这些国家的人口多达10亿!由于森林被破坏,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正在遭受严重的侵蚀。此外,毁林垦荒和到处饲养牲畜,也使土地受到毒害。由于地面失去植被的保护,土地无法抗拒风力的袭击。世界上的许多地区,每年每公顷土地被风雨“抛”出上百吨土壤!杀虫剂、化肥、工业垃圾、卫生垃圾、放射性残留物的威胁,使危险增加数十倍。法国有大约2500个地区、美国有3.5万个地区、荷兰有2500个地区的土地受到严重毒害!

森林濒临绝境

在过去四个世纪中,非洲失去了许多重要的森林区。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热带雨林濒临绝境,地球之肺——亚马孙大森林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遭到破坏。1980~1990年,大约1.5亿公顷森林(占森林总面积的12%)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据国际大自然保护基金会(WWF)报告,在未来40年内,东南亚一些国家将不再有任何一片森林!由于滥砍滥伐森林,1999年12月的委内瑞拉洪水,使3万至5万人死亡,生态失去平衡,造成许多动物大规模迁徙。

水源污染灾难深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各贫穷国家,80%~90%的疾病和大约1/3的死亡与水有关。含有病菌的水源、旧的传统习惯和不讲卫生,造成许多人死亡,特别是免疫系统脆弱的儿童和老人。此外,工业废水注入江河湖泊,也使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令人难以置信但千真万确的数字显示,每24小时便有2.5万人(包括儿童)死于“毒”水。供人饮用的清洁水源逐渐枯竭。人类正在努力避免日本Minamata海湾重演:水俣工厂含汞的废水造成2万日本人中毒,其中1000人死亡。油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也是一种对绿色环境的现实危险。此外,向海中抛弃种种垃圾,包括重金属、化学制品以及放射性垃圾,是一个重大危险和威胁。这些有毒物质渗入鱼、虾、蟹、贝体内,而人会把这些毒素“吃”进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