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华盛顿天气预报_华盛顿天气预报15天
tamoadmin 2024-08-01 人已围观
简介1.什么是世界气象中心?它在WMO处于什么地位?2.温哥华的冬天经常下雪吗?3.纽约旅游指南天气纽约最近天气4.非线性世界,所谓的蝴蝶效应指的是哪种现象?5.为什么气象雷达能定量估测降水?6.Nature: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全球地表气温全时空重建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1947年9--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1.什么是世界气象中心?它在WMO处于什么地位?
2.温哥华的冬天经常下雪吗?
3.纽约旅游指南天气纽约最近天气
4.非线性世界,所谓的蝴蝶效应指的是哪种现象?
5.为什么气象雷达能定量估测降水?
6.Nature: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全球地表气温全时空重建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1947年9--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当第三十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提交了第三十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江苏东海县气象局举办开放日活动,许多中小学校的学生走进气象局,现场听气象专家讲解气象知识。
气象常识
1、天气图与气象卫星云图:用于分析大气物理状况和特性的图统称为天气图。主要有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两种。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拍摄发送回来的云的,能显示出大范围的云况,是天气预报的参考依据之一。
2、天气预报:“今天白天”是指上午8:00到晚上2O:00的12h;“今天夜间”是指2O:00到次日早上8:00的12h。“多云”指云量占40%~70%;“阴”指云量占80%~l00%;“晴”指云量占l0%~30%。
天气符号图例
4、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指单位时段内的降雨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5、雨量: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水平地面上的未经蒸发、渗透或流失的雨水所积的深度,用毫米来表示。
6.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当海温偏暖距平均指数超过0.5℃且至少持续6个月,则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
7、雨量等级:降水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六个强度等级。
8、暴雨预警信号: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Ⅳ、Ⅲ、Ⅱ、Ⅰ),预警信号依次为蓝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什么是世界气象中心?它在WMO处于什么地位?
在没有去美国华盛顿旅游前,恐怕都会担心出行时的费用过高,尤其是在华盛顿住宿方面将是除了飞机票钱以外最贵的开销,其实您大可不必担心,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是可以选择豪华宾馆、中档旅馆和经济型旅馆三种不同档次的住宿条件的。无论您选择的哪种档次的住宿环境,如果通过旅行社和一些旅游类的网站预订的话,都可以比自己前去预订便宜许多,为您节省不少开销。
在华盛顿豪华宾馆的双人间每晚价格在180美元以上,国会大厦预约中心提供70家以上这类宾馆的预约服务,价格可便宜20%-40%,预约电话8008474832(免费);中档旅馆的双人间价位一般在100美元至180美元之间,这主要是一些连锁旅馆,华盛顿市内和郊区都有不少这样的旅馆,如果想索取这类旅馆的资料,可致电华盛顿特区旅馆协会,电话号码202780000 ;经济型旅馆的价格一般都在100美元以下。另外,在华盛顿住店,每晚都要缴1.5美元的住宿税。
你可以上美加旅游网华盛顿旅游指南meijialx上面看看,关于华盛顿旅馆住宿的注意事项,贴士等信息。 最重要的也是最划算的,建议你找中国人或者华人餐馆咨询一下,都是华人,他们有当地最直接的信息给你提供。按照当地的生活水平来计算,一般消费住宿双人房每晚大概250美元一晚。吃饭相对来说比较便宜的,一每顿两人是45元美元,一天是100美元左右。以15天计算,吃住共计4200美元左右。从中国到美国华盛顿的机票是要转机的,没有直达,只有先到洛杉矶再转机到华盛顿,这些不用你担心,你只要买机票到华盛顿就行了。机票价格是6000民币左右,约1100美元。美国国内的交通相对方便,也便宜,算它1000美元左右。所以总共6300美元。还另计一些其他琐碎费用1000美元左右,全部费用为7300美元左右,兑换人民币约为50000元左右。 其实没有不需要什么手续的。你去旅行社说叫他们帮你办去美国的护照,其他东西就交给他们干就好了。 转载一些东西给你,希望能帮到你。 1、个人出国旅游
(1)凭本人或户口簿或其他户籍证明向户口所在地市、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领取2份《中国公民出国(境)申请审批表》;
(2)详细填写《中国公民出国(境)申请审批表》并提交单位或派出所的政审意见;
(3)交验申请人的、户口簿或其他户籍证明,并提交影印件;
(4)提交4张申请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半身证件照(光面相纸)。国家公职人员不着制式服装,儿童不系红领巾,照片只限一人。相片背景颜色为白色或淡天蓝色,人像清晰,层次丰富,神态自然,照片规格为小二寸,32mm×40mm,头部宽度:21-24mm,头部长度:28-33mm。一次性成像快照、经翻拍的照片或用各种彩色打印机打印的照片不予受理;
(5)提交旅行所需外汇费用证明(如申请人银行存款证明,数额不得低于4000美元或等值国际流通货币);
(6)提交审批机关认为确有必要的其他证明;
(7)材料齐全,手续完备经批准的,申请人在15至
20个工作日后到户口所在地县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领取护照,并交纳护照证件费200元,有加注的还须交纳加注费20元每项次。
2、参加旅行团出国旅游
(1)向有出国旅游经营权的旅行社报名,缴纳旅游所需的费用,并向旅行社领取2份《中国公民出国(境)申请审批表》;
(2)详细填写《中国公民出国(境)申请审批表》并提交单位或派出所的政审意见;
(3)由本人向户口所在地市、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交验申请人的、户口簿或其他户籍证明,并提交影印件;
(4)提交4张申请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半身证件照(光面相纸)。国家公职人员不着制式服装,儿童不系红领巾,照片只限一人。相片背景颜色为白色或淡天蓝色,人像清晰,层次丰富,神态自然,照片规格为小二寸,32mm×40mm,头部宽度:21-24mm,头部长度:28-33mm。一次性成像快照、经翻拍的照片或用各种彩色打印机打印的照片不予受理;
(5)提交有出国旅游经营权的旅行社出具的全额旅游费用的;
(6)提交审批机关认为确有必要的其他证明
;
(7)材料齐全,手续完备经批准的,由组团的旅行社向发照的公安机关领取护照,由组团的旅行社通知申请人参加旅游,并交纳护照证件费200元,有加注的还须交纳加注费20元每项次。
3、出国旅游手续常识
1. 护照简办的小窍门
出国旅游首先要办护照,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允许没有护照的人进入其国境。各国对护照的检验也较严格,防止持有过期、失效,甚至伪造护照的人进入该国,出国旅游申请护照由公安部授权的有关机关办理,拿到护照后,应该查姓名、出生年月、地点是否填写正确,并在签字格上签名。护照的有效期,一般为五年,期满得办理延长手续。出国办护照较麻烦,随团出国旅游,简办护照的办法最好委托旅行社去办。
2. 护照需妥善保管
出国前要凭护照办理所去国家和中途经停国家的签证,凭护照购买国际航班机票和车船票等,在国外要凭护照住旅馆,办理居留手续等,所以,护照必须妥善保管,不得涂改,不得污损,严防丢失。
3. 签证须知
签证是一国官方机构对本国和外国公民出入国境或在本国停留、居住的许可证明,签证
做在护照或其他上。
4. 签证和过路签证的规定
各国的签证内容大体相同,都规定有效期和居留期限等。如前往某国的入出境签证有效期为半年,居留期限为一个月,入出境一次,那就是说在有效期半年内可入境并可逗留一个月。如超过一个月,则应向有关单位再办理延长签证的手续。
过路签证规定有效期为一个月,过境地逗留时间限三天,其规定是在有效期间的任何日子里均可入、出该国国境,但只能逗留三天。
另外,我国同朝鲜、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因有协议,对持有外交、公务和因公普通护照的人员均免签证。
5. 黄皮书是预防接种书
为防止国际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各国都对外国人进入本国国境所需某些接种作出规定。主要有种牛痘,防霍乱和防黄热病的接种等。牛痘初种后八日,复种后当日起三年内有效。预防霍乱自接种后六日起,六个月内有效。预防黄热病自接种后十日起,9年内有效。但不同国家需要接种疫苗也不同,所以,出国旅游办理接种手续前,应作必要的了解。
6. 预购机票的捷径
出国旅游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便、经济、合理的路线,各国航空公司给长途旅客24小时以内转机提供食宿方面的方便,因此在选择换乘飞机的时间、地点时,要考虑这一因素。购买机票,可通过旅行社代办,也可直接到所乘班机的航空公司的营业处购买。购买机票时,要确认机座号、飞机班次、日期、途径城市、到达城市是否正确,座位确认(即OK)才可乘飞机。机票不能转让。
7. 乘飞机行李重量规定
乘飞机一般可免费托运行李20公斤,头等舱可托运30公斤,有少数航空公司规定可放宽至30公斤,行李超重部分要付费,所以准备行李以不超重为好,行李箱最好用轻便牢固的旅行箱,不怕碰压,便于搬运,箱上要有明显标记,写上中文姓名和到达地点等。集团旅游,可用统一标记,以便识别。
8. 托运行李省钱的小窍门
如有过多过大的行李、物品、仪器等,除随身托运外,为了省钱,可提前托运,运费较一般航运便宜。
9. 出国旅游注意该国天气预报
出国旅游通常要新置衣服,备什么样的服装,应先了解所去国家的气候情况,风俗习惯而后定,否则带多是累赘,带少了很狼狈。
10. 出国旅游应了解入境手续
每个国家对入境旅客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办理这些手续的部门一般设在口岸,出入境地点,如机场车站或码头等。
入境检查有边防检查,入出境者要填入出境卡片,检查护照和签证,验毕加盖入出境验讫章。海关检查主要是填写携带物品申报单,海关检查旅游者的行李物品是否违规和有无,有的国家还要填写外币申报单,出境时还要核查。安全检查主要禁止携带武器,凶器,爆炸物和剧毒物等,过安全门,磁性探测器近身检查,开包检查,搜身等。
检疫,交验黄皮书,对未接种的旅客会取隔离,强制接种等措施。
温哥华的冬天经常下雪吗?
今年5月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委员会第69次会议上,中国气象厅正式被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WMC)。这标志着我国气象业务服务的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世界气象业务机构、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我国主导和中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世界气象舞台上的标记度、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贡献率。根据最新WMO? 《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手册》规定,目前全球气象业务预报系统由世界气象中心、地区专业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三层结构组成。
世界气象中心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是,要具备同时运行全球确定性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全球集合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全球长期数值预报系统的能力。这对申报机关的数值预报业务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次会议共确认了5个新的世界气象中心。除中国外,四个中心分别位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英国埃克塞特、加拿大蒙特利尔和日本东京。此前,有三个世界气象中心,分别位于美国华盛顿、俄罗斯莫斯科和澳大利亚墨尔本。
中国气象局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气象中心。过去几年里,中国气象厅重视发展数值预报业务,以提高预报准确性这一核心目标为中心,不断提高数值预报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开发和完善数值预报业务技术体制。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以GRAPES为重点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并为开发下一代数值预报模型系统进行技术储备。此次会议认为中国气象厅国家气象中心是大气沙尘暴预报地区专门气象中心,有助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共同预防沙尘暴的影响。
纽约旅游指南天气纽约最近天气
一,温哥华的冬天不会经常下雪,一般在1, 2月会下雪。温哥华即便在冬季也没有零下十几度的时候。一般最冷也都在零下几度。那里的冬季非常温暖湿润,从统计数据上看,日平均气温一般都保持在5°C以上,夜间最低气温低于0°C的天数平均不超过46天,白天最高气温低于0°C的天数平均不超过4.5天,冬季基本上不结冰。
二,温哥华的冬季
温哥华的气候与加拿大其它地区完全不同,由于北太平洋的暖流影响,这里的冬季非常温暖湿润,从统计数据上看,日平均气温一般都保持在5°C以上,夜间最低气温低于0°C的天数平均不超过46天,白天最高气温低于0°C的天数平均不超过4.5天,冬季基本上不结冰。
照理说,温哥华位于北纬49.15度,沿著这条纬度线跨过太平洋向西,大致相当于黑龙江满洲里的位置,比哈尔滨还要靠北500公里,应该是个极其寒冷的地方。来自菲律宾洋面的暖流,沿著日本东岸向东北方向移动,在白令海峡与来自北极的冷流交汇后,沿著卑诗省沿岸南下,形成太平洋环流,不断为这一带的海水升温,加上卑诗北边的崇山峻岭阻断了北极地区南下的冷空气,使得卑诗南部的低陆平原地区(Lower Mainland),冬季异常温暖。
每当冬季,温哥华阴雨连绵,几乎每天都在下雨,早晨打开电视看早间新闻,Global TV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员Mark Madryga都会为观众提供卫星云图,以及连续一周的天气趋势预报,从卫星云图上看,从夏威夷来的暖湿气团,沿著北美西岸地区,穿越俄勒冈、华盛顿和不列颠哥伦比亚一路北上,一个云带接著一个云带,带来了大量丰沛的降水,没完没了,永无休止。
温哥华的冬季阴冷潮湿,高纬度地区的白天时间很短,早晨8点钟天才会亮,下午3点钟以后就黑下来,加上终日阴雨的天气,有时感觉天就根本未曾亮过。长时间降雨导致房间外面到处湿漉漉,树枝和屋顶都会长出厚厚的青苔,不过,尽管空气相对湿度大部分都在90%以上,由于室外温度在5-6°C之间,并不会觉得透不过气来。 温哥华的建筑都有非常完善的暖气设施,住宅的暖气既有煤气加热的,也有电加热的,而且都可以自己控制温度,一般家庭的温度都不会低于20°C,除非你是个吝啬鬼,舍不得开暖气。
温哥华冬季潮湿、温暖的气候,适合各种候鸟的栖息越冬,菲莎河口带来大量的食物,加上温哥华人的环保意识,吸引了无数的雀鸟,近几年来,每当冬季来临,大批西伯利亚鹅会穿越太平洋来到温哥华越冬。
非线性世界,所谓的蝴蝶效应指的是哪种现象?
纽约2021年12月27日1.纽约最近的天气
天气预报综述
纽约,2021年12月27日(星期一),农历牛年二十四。具体天气信息如下:白天最高气温5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0摄氏度,雨夹雪转小雨,南风(一二级);本月纽约白天平均气温为9.8度,夜间平均气温为2.5度,2021年12月11日最高气温为19度。
2.纽约最近的天气预报
世界天气预报,哪个最标准?
世界上最标准的天气预报是卫星定位卫星。卫星定位的天气预报最标准,卫星定位的天气预报最标准。这个世界就是卫星定位。嗯,这个天气预报最标准。以后大家都会记得的。
3.纽约现在的天气
温带大陆性气候。纽约属于北温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夏季平均气温23摄氏度,冬季1摄氏度。
4.纽约州的天气
纽约市属于北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夏季平均气温23摄氏度,冬季1摄氏度。
纽约的哈德逊河穿过哈德逊山谷,进入纽约湾,这是纽约和新泽西的分界线。东河位于纽约市,流经长岛湾,将布朗克斯和曼哈顿与长岛分开。哈莱姆河位于东河和哈德逊河之间,分隔曼哈顿和布朗克斯。穿过布朗克斯和威彻斯特郡的布朗克斯河是纽约唯一有淡水的河流。
字体创纪录的低温天气使美国大部分地区陷入瘫痪。周二早上(1月2日),几乎一半的美国人在零度以下醒来,大约1.18亿人受到风寒预警的影响。现在,一个旋风在美国东海岸形成的冷空气威胁着从佛罗里达州北部到新英格兰地区。这一天气有可能使2018年成为美国最糟糕的冬天之一,而这只是1月份的第一周。旋风,又称爆发性气旋,通常在水面形成,气压降低会使气候异常剧烈。根据天气预报,更糟糕的是,这场已经使美国中部地区陷入极度寒冷的风暴还将使美国的大西洋海岸线陷入深度冰冻状态。在美国,极端寒冷的天气已经导致8人死亡。
寒冷的新年美国时代广场记录的除夕是-17
今年的预计温度为-11,是历史上第二冷的一年。
据悉,目前已有8人因低温严寒死亡。
3日上午,佛罗里达州东部将开始形成低压,给佛罗里达州的西杰克逊维尔地区和佐治亚州南部带来雨雪天气。
4日下午,风暴系统预计将到达长岛东部、华盛顿特区、费城和纽约市东部,上述地区将有大量降雪。
5日早晨,美国东部将再次出现冷空气,波士顿甚至可能出现低至0华氏度(约零下17.8摄氏度)的低温。
气象学目前称这种天气为冬季风暴格雷森,并表示可能会在周三(1月3日)晚上给美国东南部带来降雪(以及接近暴风雪的天气),周三晚上和周四可能会给东北部地区带来暴风雪天气。除了潮湿的冬季天气,冷空气还会让美国东海岸的情况更加悲惨。波士顿将迎来百年来最冷的一周。
国家气象局说。如果冷空气和大雪不不要落在你身上,大风天气会伴随着你。风暴警报目前遍及大西洋中部,包括俄亥俄州、肯塔基州、田纳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在内的40个州。匹兹堡州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周二晚上可能会有零下20度的天气,这是在风暴警告之前。
也许零下20度让美国人民崩溃了。
5.纽约最近的天气怎么样
我想它有两种时态是可能的,所以第一种我认为是:What今天纽约的天气怎么样?(这是一般现在时);第二个是一般过去时:今天纽约的天气怎么样?不过,我还是觉得第一种可能更准确。我觉得第一个应该是对的。
6.纽约今天的天气
是美国,(国家气象局)。
国家气象局是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附属机构。它主要提供天气、水和气候数据、预报和警报。
国家气象局总部设在马里兰州的银泉。它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纽约的波希米亚、德克萨斯州的沃思堡、犹他州的盐湖城、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和夏威夷的檀香山设有地区总部。
国家气象局有5000名员工,122个天气预报办公室,13个河流预报中心,9个国家中心和其他支持机构。每年,国家气象局收集约760亿条意见和问题,约150万条预测和5万条警告。
7.纽约的天气预报今天
(ECMWF)15年11月4日正式成立,19年8月1日正式发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此后逐渐确立了在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产品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基础科技实力雄厚的美国的竞争中一枝独秀,在欧洲的成功面前不得不俯首称臣。
2012年10月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东海岸时,美国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为何表现不如ECMWF的结果,再次引起美国各界关注。密歇根大学大气、海洋和空间科学系教授理查德鲁德(RichardRudd)在今年3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在过去的20年里,路德有机会先后在ECMWF和NOAA工作,并对双方做了详细的比较。他已经向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提交了一份专题报告,并给出了一些建议。阅读路德s的文章,美国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发展的弱点并不新奇,在中国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路德s的分析更有针对性,对比了美国和欧洲的做法,简明、清晰、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问题。
ECMWF数值天气预报水平超过一级水平。
面向实际应用的科技发展不同于基础理论的研究,需要系统地把握应用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路德老师从一开始就强调了这一点。
ECMWFs的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很多模式的竞争中处于顶尖水平,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自该中心成立以来,其预测能力的不断提高引起了世界各国同行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的天气预报业务中心都逐步引入了ECMWF提供的数值预报产品。
路德老师说,早在1995年,美国科学家就对欧洲中心的产品水平超过美国表示了极大的担忧。但当时分析得出的结论与现实不符,认为欧洲中心的优势只表现在预算、计算机能力、短期优势和访问学者项目上。当时,许多美国科学家穿越华盛顿州,到达英国的雷丁(ECMWF所在的地方)工作。因此,有人建议美国取类似的,防止华盛顿人才外流的情况再次发生。
去年,在飓风“桑迪”的预测与欧洲中心再次出现差距而引发的讨论中,《科学》《今日美国》《天气频道》《天气日志》等杂志和媒体纷纷发表文章,仍然将美国出现问题的主要根源归结于计算机的短缺,显然未能找到根本原因。
与美国一些类似机构相比,ECMWF是一个目标和任务相对集中的小部门,有利于其有效管理科研、业务和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以满足发展需要,在预算执行方面有足够的自主权。明确一切工作的唯一目标是做出最好的预测产品,在管理上要注意建立内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集中精力提高预测效果。这个目标和机制的确定意味着我们可以不要只关注一个方面。
事实上,复杂的探测信息处理、计算机能力和使用水平、数值模型设计和研发;d级等。必须从整体上加以改进,才能形成高质量的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还应包括业务运营、监控、对产品的持续检查和评估等。
举个具体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发展面临着从单芯片的性能提升到并行计算的转变。ECMWF意识到了它的潜在价值,提前投入了开发资金,并不断测试和比较两种不同的软件。当这种技术变革真的发生时,一切都会水到渠成。而美国则缺乏这方面的发展眼光。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依靠高性能计算机CPU运算速度的提升。因此,仅在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美国的差距直接影响到最终预报水平的提高。
注重预测技术推广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会影响关键技术的集中度吗?在这方面,通过对比美国和欧洲的做法,可以发现由于策略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后果。
ECMWF首先注重优化单个软件模块,然后根据标准将其集成到最终的预报系统中。无论是科研开发还是最终的预报产品生成,我们都在不断优化、改进、利用和依赖这个集成系统,避免额外的浪费。由于ECMWF对模型的基本问题取了这种合理的解决方式,相对容易不断改进和完善,也有利于对改进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以明确识别,从而促进好的科研成果方便快捷地融入业务。
ECMWF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
相比之下,美国的业务部门总是有几个独立的测试系统同时运行。当某个模式的改进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时,要按照业务标准将其改造成正式的业务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某些环节出现障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相比较而言,欧洲的方法更科学、更高效。他们的管理原则是建立一个科学的组织体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家的组织。这个原理使得他们比某些科学家的独立成果更注重发展的整体效果。
注重预测模型的系统开发并不意味着ECMWF必须完成影响预测模型开发的所有环节。如何平衡人力和财力的合理使用?路德举了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欧洲人的智慧。天气预报系统通常由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步,获取观测数据,检验其准确性和连续性,向模式提供有质量控制的初始信息,经处理后形成初始预报场。
因此,在预报模型系统中,有效利用观测信息是做出准确预报的初始和基础环节。ECMWF分析了各种预测失败的案例,它表明它们的归因往往与某些观测数据的使用或排除有关。然而,在美国的研究项目中,对数据使用的研究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需要通过复杂的交互过程来严格控制信息质量的实践过程,往往是非常困难的。
路德先生曾在美国宇航局从事数据检验工作,并完成了一项实验,证明了一些新的观测数据可以带入模型,以改善预测中已知的一些固有缺陷。不幸的是,这些有价值的观测信息和设备并不为相应的预报机构所拥有,而陆克文要做的就是验证预报机构所拥有的观测设备所获得的数据是否也有改进的效果。这样的安排和要求显然缺乏效率和合理性。
相比之下,ECMWF它没有自己的观测设备,但它非常重视数据的应用。它愿意在这一领域继续投入,试图获取世界各地的数据,分析和检验各种可能改进预报的数据,建立非常先进的数据同化系统,并注意开发一个方便的数据控制应用界面,以方便各种数据的使用和评估。在过去的十年中,ECMWF已经能够使用先进的方法将各种数据整合和吸收到预测模型中。这些数据可以来自欧洲,也可以来自任何其他国家,如美国、中国、日本等。而且大部分都是各种气象卫星的探测信息。
在整个天气预报系统中,观测系统的投资比例应该是最大的,但ECMWF却明智地避免了这方面的支出负担,将精力集中在数据使用的研究上。在从事这项研究和应用时,它还充分利用了国际社会的优秀科学家,并很容易地将他们的成果集成到自己的预测系统中。
在有效吸收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优秀成果方面,ECMWF的优势在于为访问学者提供了便利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使这些学者在访问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他们的技能和成果应用到模型开发中,为世界上最好的预报系统做出贡献,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生涯。能有这样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在美国,与ECMWF有类似使命的组织在发展的稳定性方面也有差距,并且相对分散。这种分散是固化在体系中的。美国的机构更愿意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突出表现的独立研究者,而如何将这些基础研究转化为有科技内涵的系统化产品,往往取决于运气。
在美国,基础设施和系统集成的预算总是非常紧张。相对于科研院所的优先地位,商业目标总是处于较低的位置,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科研的副产品。基本战略能力的投资总是遇到那些具有科学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规划领域。很少有机会找到资金来源,比如一些奖励基金,来鼓励一些实际的项目。即使有些成功了,也没有进行有意义的跨整合,业务能力提升所花费的时间往往很长,要经过几年的科学成功。
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科学文化的建设。ECMWF将科学与商业有机结合,旨在制造具有坚实科学基础、经得起实际检验的应用产品。这一目标和评价标准的确立,促进了ECMWF的持续稳定发展。相比之下,在美国,科研和商业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科学家和科研管理者把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价值作为最高标准,而面向用户的应用研究提供最终产品的需求和综合研究没有得到高度评价。这样一来,科研人员就愿意在基础研究上付出更大的努力,当有一些创新或突破时,就会开始改变新的领域或问题。
虽然美国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去中心化的科学文化环境下可以不断地、系统地改进,但这些缺乏完整性的改进在效率上存在先天不足,也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方法可以缩短美国与ECMWF的差距。
如果要开发出最好的数值预报模型,管理者必须有全面处理天气预报系统所有组成部分的眼光和能力,并注意具体细节,使所有组成部分精致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预报系统。它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正如陆克文在ECMWF多次听到的那样,没有捷径可走。
作为美国学者,Rude先生分析了数值预报模式在美国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种反思和批判。或许它并不全面,也不完全准确。但通过比较欧美在数值天气预报领域的不同做法,应该会给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一些启示。虽然美国可以t在数值预报模式水平上与欧洲中心相比,在基础科研上有较深的基础,支撑其业务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如果发展方式调整得好,赶超是有力的。而国内在这两方面还存在差距,基础研究不够,考虑不够系统。缩短与先进水平的距离的任务相当艰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加强对外界的观察和分析,注意总结和学习好的做法和思路,正视发展中的不足,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有许多因素促成了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的成功。鲁迪强调的一个观点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组织体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家的组织。中国没有足够的合格科学家,但这种稀缺的效益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可能与缺乏科学的组织体系有关。尤其是应用型科研,仅仅以项目、论文、奖项、职称为导向,不足以激励科学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要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人才结构、开放写作、系统设计、实验平台、检查评估、分步改进、有效管理等方面来把握。并从科研和应用的整体效果给出最终评价,而不是某些科学家的某些贡献。
8.纽约最近的天气预报15天
纽约州属寒温带气候。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7月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从889毫米到1143毫米不等,纽约1月平均气温为-0.7;二月-0.8,三月3.3。7月平均气温23;八月22。年降水量为1063毫米。纽约西北部冬季积雪丰富。
补充:
日期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8月9月10月12月平均最高气温(摄氏度)1961-1990年3.14.28.914.619.825.028.227.723.918.212.15.9平均气温(摄氏度)1961-1990-0.40.555.010.315.620.824.223.71913.98
55
当前位置美国几乎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型。在主要的农业地区,严重的干旱和洪水是罕见的,而且气温温和,可以获得足够的降雨。
影响美国气候的主要是北极气流,每年都会从太平洋带来大规模的低压。这些洼地在经过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时携带了大量的水。当这些压力到达中原时,它们可以重组,导致主要气团和严重雷暴的相遇,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时,这些暴雨可能会与其他低气压汇合,持续到东海岸和大西洋,并转变成更强烈的东北风暴,在大西洋中部地区形成大范围的强降雪。复活节美国和新英格兰。大平原广阔的草原也形成了世界上许多最极端的气候变化。
大盆地地区和哥伦比亚河高度原则是干旱地区,降雨量很少,最干旱的时候平均降雨量不到15英寸(38厘米)。美国西南部是一个干旱的沙漠,夏季最热的几周气温超过100华氏度(38摄氏度)。而西南和大脸盆地区也会受到来自加州湾的季风影响,偶尔会带来罕见的暴雨。加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有时会导致10月至次年4月出现强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几乎不下雨。濒临太平洋的西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但冬春两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区吸收水分充足,降雨降雪相当大。喀斯喀特山脉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降雪量并不多。
9.纽约市的天气
,纽约气温相当于青岛!
同纬度,中国冷的时候比美国冷,热的时候比美国热。
美国天气在线数据:年平均低温6到17;1月平均气温-3/4;7月平均气温18/29。
受北纽约北冰洋寒流南下影响,美国气温可能接近零下10度,1888年创下零下17度的纪录。但是冬天的平均温度只比上海低一点,比北京和天津高一点。总的来说,纽约的天气和中国的青岛、威海差不多,胶东半岛也是大陆性气候为主,但由于靠近大海,受海洋调节。
为什么气象雷达能定量估测降水?
也许你不会想到,非线性世界是由一位气象学家发现的。
千百年以来,关于明天是晴还是雨,人们都是通过对云彩的观察凭借经验估计。科学家一直希望天气变化的预报,能像日月食和潮汐那样可以预言。6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气象学家洛伦兹教授最早尝试用计算机模拟天气。这种尝试完全是凭借着一种信念:自然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一旦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知道了初始条件,就可以通过逻辑和数学必然性的桥梁,模拟过去,预见未来。
洛伦兹充满自信地进行计算机天气模拟的尝试。他把与天气变化相关的温度、气压、风速、气流、风向等众多的关系方程进行了计算机处理。用洛伦兹的话说,把复杂多变的天气简化到只剩下骨头架子——数字规律,进行计算机天气模拟。随着对计算机天气变化模型的逐步修正,计算机天气模拟的输出曲线已开始接近实际天气变化的曲线。然而,有一天,洛伦兹为了方便起见,无意中对一个输入值0.506127作了一个小小的变动,改成了0.506,没想到这个1‰的误差,引起了灾难性的后果:两次几乎相同的天气模拟,结果导致了两条分道扬镳的曲线。
在经典科学中,10‰的数值误差常常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洛伦兹看来,输入数值小小的变化,在整个天气中充其量只是一阵小小的风,整个天气模拟系统何以如此敏感?
气象学家洛伦兹教授在科学,上是敏锐的,他并没有在经典科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另辟蹊径地解答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科学问题。他认为天气的变化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用传统的线性动力学模型是无法描述那些非周期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复杂系统中,常常存在着系统发生的临界点。用著名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的话来说,系统存在着分叉点和涨落机制,任何一个从经典科学来看不足为奇的小小干扰,往往会导致系统从稳定转向不稳定,或从不稳定趋向稳定。
20世纪70年代末,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学术演讲上,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蝴蝶效应”,即“可预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洛伦兹是通过“蝴蝶效应”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非线性世界,也是一个现实的世界。
洛伦兹认定,长期天气预报注定是要失败的。虽然当今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全球天气模型计算着50万个方程的方程组,与他当时计算机天气模拟所处理的12个方程相比,已进步了千百万倍,但是,面对天气如此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多于两三天的预报就仅仅是推测而已,超过一个星期的天气预报则毫无价值。人们不可能运用计算机来预言一个月后的某一天,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市是晴还是雨。因为天气的变化是不沿着决定论所设定路线行进的。
随后,洛伦兹把自己的本行——天气模拟放在了一边。而去研究流体中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混沌。
认识自然的新视角——混沌
在当代学术思潮中,“混沌”一词出现的频率甚高,一些学者甚至认为:“20世纪的科学只有三件事将被记住: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他们认为:“相对论排除了对绝对空间和时间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狂想。”
从整体观念讲,近代科学是拒“混沌”于科学大门之外的。近代科学家认为,科学的使命是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只有以决定论为基础的力学规律才是自然科学研究样板,事物间的有序联系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混沌作为无规无序的现象无疑是科学视野之外的东西,拒之于科学门外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现代混沌学理论的研究向人们揭示:那些以偶然和随机表征的混沌现象并不是科学的例外,在我们面对空间排列的规整性和时间变化的周期性的同时,现实世界中更多的是时空结构式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混沌就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现代混沌学研究的混沌概念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混沌的概念,混沌并不是无序的代名词。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混沌学专家郝柏林所说的,“混沌决不是简单的无序,而更像是不具备周期性和其他明显对称特征的有序态”。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混沌是过程的科学而不是状态的科学,是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存在的科学。“混沌”状态是一种宏观上无序无律,微观上有序有律的状态。它与平衡状态的无序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混沌现象在宏观无序的背后可能潜藏着深严的秩序,而在微观有序的背后可能存在着真正的无规则的随机运动。
面对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经典科学在此终结了,因为它无法为之建立秩序和规则,但现代科学并没有在此止步,它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为之建立起全新的秩序和规则,这就是现代混沌理论的魅力所在。正如美国混沌学理论创始人之一J.法默所言:“这里是一枚有正反两面的硬币。一面是有序,其中冒出随机性来:仅仅一步之差,另一面是随机,其中又隐含着有序。”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科学理论和思维正走向辩证思维。现代混沌学表明:有序与无序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演化的共同背景和过程中,所谓有序和无序本来就是相互包含的:有序来源于混沌,同时又孕育着混沌,混沌来自于有序,同时又产生着有序。在表面的有序背后隐藏着一种奇异的混沌,而在混沌的深处又蕴含着一种更奇异的有序。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感叹的那样:世界是这样的,是令人惊异的,而这样的世界居然能够被我们所理解,是更令人惊异的!
Nature: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全球地表气温全时空重建
01
气象雷达发射出电磁波,电磁波遇到空气中的雨滴、云滴、冰晶、雪花等会发生散射,返回的电磁波被雷达天线所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因为雷达回波强度与降水强度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所以气象台会总结不同类型的降水的回波强度与其对应的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组经验公式,用来定量估测降水。
在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息中,我们常能听到一定时间内降水量的预报,例如?北京中北部未来两天降水量将达100 毫米?,?据预测,华盛顿将有一场大暴雨,雨量达150 毫米甚至更多?,等等。它们大多是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由计算机算出来的。
气象学家还能利用一种叫做?天气雷达?的气象雷达来定量估测降水。气象雷达发射出电磁波,电磁波遇到空气中的雨滴、云滴、冰晶、雪花等会发生散射,返回的电磁波被雷达天线所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气象学家根据回波图像可以得知大气中降水的强度、分布、移动和演变情况,以此了解天气系统的结构和特征。气象雷达能探测台风、局部地区强风暴、冰雹、暴雨和强对流云等,并能监视天气的变化。
但是,在雷达屏幕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雷达回波的强度、分布、移动和演变情况,气象工作人员又是怎样来定量估测降水的呢?通常情况下,雷达回波强度与降水强度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气象台站会收集和统计不同地区、不同降水类型和不同降水强度的雨滴谱,也就是单位体积内各种大小雨滴的数量随其直径的分布,然后找到不同类型的降水的回波强度与其对应的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比如层状云降水、对流云降水、地形云降水、干雪和湿雪等,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组经验公式,用来定量估测降水。
实际工作中,为了利用气象雷达测量某区域在某时段的降水总量,可把区域、时间进行分割,然后对雷达测得的多个降水量进行累加或平均,这样可以去除随机误差的影响,使该区域上的雨量或平均强度比单点的瞬时强度更为准确,从而保证了估测精度。
近年来,气象雷达估测降水的技术也在不断翻新。而且,将设置在地面上的雷达组成网络,并利用以卫星为载体的雷达,就可实现大范围内的降水观测,可以弥补单点观测的不足。但是,利用雷达组网来进行定量监测及预报大范围降水,也会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把组网的雷达回波图拼在一起时,拼图本身的技术问题,会使降水估测的精度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即使是同一型号的气象雷达,探测的结果也会有差别,例如各雷达的选址不同、雷达回波受到不同地形和建筑物的影响、有效覆盖区的雨量计站点分布密度不同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结果,使组网后的数据出现误差,最终会影响预报质量。
重建地球过去的气候,特别是针对仪器观测之前的地球气候,是了解自然气候变率的关键。地质记录是承载地球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但其呈现的结果往往在空间上很难连续,气候模式的不断发展为古气候模拟提供了重要手段,其模拟结果可直接给出时空连续的气候分布。然而由于地质记录与气候模式各自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二者之间的对比一直乏善可陈,甚至结论相左。古气候模拟先驱John E. Kutzbach曾指出气候研究必须将模拟与记录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过去气候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如何将地质记录与模拟结果结合,使其更全面地还原地球 历史 气候是当今古气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在最近的研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学者们基于现代数值天气预报中的资料同化技术将地质记录(树轮、冰芯、珊瑚同位素等)约束、融和模拟结果获得了过去千年以来的全球网格化的古气温序列(Hakim et al., 2016,Tardif et al., 2019);这一方法的应用开辟了古气候重建领域的新天地(Tierney et al.,2020)。
近日,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科学系团队Mattew B. Osman博士、Jessica E.Tierney博士等联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Zhu Jiang博士及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团队Robert Tardif、Gregory Hakim等学者再次利用资料同化方法,将过去24000年(24 ka)以来的500多组海温重建序列与17组氧同位素耦合模型试验结果相融合,获得了首套高时间分辨率(200年)的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全球网格化分布的气温再分析场(LGMR),为理解末次冰盛期以来气候变化响应外部强迫提供了重要依据。
Osman等的结果显示从24 ka至17 ka左右,地球一直处在寒冷的冰期状态;从16.9 ka开始,全球范围的冰消期突然建立,全球气温快速回升;在经历千年尺度的新仙女木冷后(12.8 ka-11.7 ka),地球气候进入了向现代间冰期的最后过渡阶段,从早中全新世开始至工业革命前,全球增温幅度放缓,但仍保持0.5 的显著弱增温(图1)。Osman等认为,24 ka以来的气候变化可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1) 冰盖及温室气体变化导致的辐射强迫;2)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变化叠加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基于其重建的气温序列结果,Osman等进一步指出,与过去24 ka地球 历史 气候相比,现代气候变暖的速度和幅度都是非同寻常的,这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相呼应。
与已有的地质记录重建相比,Osman等重建结果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早中全新世至工业革命前这一时期(图2)。基于海洋及陆地记录重建的气温序列均显示,从早中全新世开始(7 ka)至工业革命前,全球地表气温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图2红色曲线;Marcott et al., 2013; Kaufmann et al., 2020);而Osman等的重建则与瞬变模拟TraCE的结果较为一致(图2蓝色曲线;Liu et al.,2009),呈现缓慢增温的状态。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地质记录点位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全球平均计算存在偏差。值得注意的是,Osman等的重建结果的可靠性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该套同化结果均是基于iCESM1.2/1.3单一的模式,虽然作者用了不同验证方法来强调结果的可靠性,但这的确需要后期更多的模式工作进行验证;此外,Osman等的工作只融合了海温重建资料信息,并未加入陆地的重建资料,这势必会对现有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未来研究工作中可以继续探讨的方向。
总而言之,Osman等的工作是地质记录与模拟结合的成功典范,它不仅为人们研究24 ka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古气候学者重建更深时的地球气候提供了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Hakim G J, Emile‐Geay J, Steig E J, et al. The last millennium climate reanalysis project: Framework and first result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16, 121(12): 6745-6764.
Kaufman D, McKay N, Routson C, et al. Holocene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a multi-method reconstruction roach[J]. Scientific Data, 2020, 7(1): 1-13.
Liu Z, Otto-Bliesner B L, He F, et al. Transient simulation of last deglaciation with a new mechanism for Bolling-Allerod warming[J]. Science, 2009, 325(5938): 310-314.
Marcott S A, Shakun J D, Clark P U, et al. A re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and global temperature for the past 11,300 years[J]. Science, 2013, 339(6124): 1198-1201.
Osman M B, Tierney J E, Zhu J, et al. Globally resolved surface temperatures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J]. Nature, 2021, 599: 239-244.(原文链接)
Tardif R, Hakim G J, Perkins W A, et al. Last Millennium Reanalysis with an expanded proxy database and seasonal proxy modeling[J]. Climate of the Past, 2019, 15(4): 1251-1273.
Tierney J E, Zhu J, King J, et al. Glacial cooling and climate sensitivity revisited[J]. Nature, 2020, 584(7822): 56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