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广州天气历史记录_过去15天天气记录

tamoadmin 2024-07-25 人已围观

简介1.2008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2.多地气温将创入冬以来新低,都有哪些地方破记录了?3.请帮忙查询以下城市历史天气记录4.潮洲气候5.5月21日晚,广东的雨有多大?6.对气候变暖的理解日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家能够明显感受到的,除了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以外,最明显的就是它对天气的影响了。日食发生时,朗朗乾坤顿时变成黄昏甚至黑夜,常引起古代人们精神上恐惧不安。实际上,此时地面天气确实也在

1.2008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2.多地气温将创入冬以来新低,都有哪些地方破记录了?

3.请帮忙查询以下城市历史天气记录

4.潮洲气候

5.5月21日晚,广东的雨有多大?

6.对气候变暖的理解

广州天气历史记录_过去15天天气记录

日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家能够明显感受到的,除了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以外,最明显的就是它对天气的影响了。

日食发生时,朗朗乾坤顿时变成黄昏甚至黑夜,常引起古代人们精神上恐惧不安。实际上,此时地面天气确实也在相应发生着异常甚至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地面天气变化天文学是不研究的,又不属于气象部门正常的业务范围,因此历史上鲜有这类研究报告问世。

1955年6月20日,亚洲地区有一次日食。日全食区虽位于我国西沙和中沙海区纬度,但我国北纬30°以南地区食分都在50%以上,北回归线以南的华南、西南地区更在75%以上(日全食时为100%)。

日食不仅正好发生在全年太阳高度最高的夏至日附近,而且发生在一天中太阳最高的中午前后,因此是一次极难得的观测机会。当时中央气象局(今为中国气象局)为此曾下文南方气象台站,要求进行日食气象观测。

美中不足的是,6月20日我国南方地区已经进入雨季,是日许多地区有雨,仅广东和海南省天气条件尚好,因此日食气象变化也最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1)日食发生的时候,气温会急剧逆降。查阅我国当时南方气象台站报表,发现有数十个气象台站有日食气象观测记录。

气温变化以较晴的深圳最为显著。日食开始前4分钟即10时32分时,深圳气温为30.2℃,随着食分的增大,气温反常地从上升逆转为下降,食甚时(12时11分)降为26.3℃,即逆降了3.9℃之多。食甚后气温重又上升,复圆(13时29分)时回升到29.2℃,仍未达到日食开始前的温度。

(2)地面温度的变化比气温更大。这是因为气温昼升、夜降的热、冷源都在地面。

可惜当时深圳并没有地面土壤温度的观测报告,另选海南儋县为例。儋县初亏时气温32.4℃,食甚时30.2℃,即因为天上有云,日食过程中气温仅逆降了2.2℃。可是地面温度却从42.9℃剧降到32.5℃(复圆后升到51.4℃),即剧降了10.4℃!估计深圳当时地面温度变化比儋县更大。

(3)日食温度变化入地深度只比10厘米略深。可贵的是,海南省琼海气象台在日食过程中每4分钟测量一次气温,这使我们能够知道日食过程中气温最低的时刻不是发生在食甚,而是食甚后约半个小时,虽然气温不过比食甚时低0.2℃。

琼海每4分钟一次的地下温度测量还揭示了日食造成的地面温度逆降一般只影响到10厘米略深的地方,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地下15厘米深度上,日食时温度已不再逆降。

(4)空气相对湿度明显逆升。日食时地面大气的相对湿度也有急剧变化。本来,在无日食的正常情况下,午后最高气温出现(约14时)前,相对湿度规律性持续下降(因气温持续上升),可是日食过程中因气温出现逆降而使相对湿度逆升。

例如深圳的湿度从初亏时的71%突然逆升到食甚时的88%。食甚后虽恢复正常下降,复圆时降到78%,但仍高于往日。

(5)日食使中午变成黄昏月夜。各地描绘日食时的天空变化很有趣。例如广州气象台记载:“食甚时太阳光度甚弱,大约比平时减弱80%,阳光照在人身上也没有往常那种热的感觉。整个天空像月夜。”

广西百色报告说“地面上呈黄褐色”。广西南宁和北海分别描写天空呈“黄昏暗惨色”和“阳光很弱像傍晚”。云南丽江则记载了云色的变化,说透光高积云“云色淡黑,浓淡不匀”。

2008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佛山市南海区位于北回归线南侧,珠江三角洲中北部,毗邻广州,在北纬22?48?~23?19?,东经112?49?~113°15?,总面积1073.82平方公里。这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雨热同季,春湿多阴冷,夏长无酷热,秋冬暖而晴旱。

年平均气温为22.2?C。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3.5?C;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9.1?C;6~9月的平均气温均在27 ?C以上。旬平均气温而言:1月到2月上旬为一年的最冷阶段,旬平均气温在13.3~13.7 ?C之间,自2月下旬开始,气温逐步上升。7月中旬达到一年的最高值29.2 ?C,7月下旬~8月上旬仍有29.1 ?C,之后气温开始下降。以气候划分季节:候平均气温≤10?C时为冬季,候平均气温≥22?C为夏季,两者之间为春季或夏季。本地多数年份为无冬年,4月中旬到10月为夏季。年的极端最低气温多数在3?C以上,最低记录为-1.9?C(1967年1月17日)。年极端最高气温是39.2?C(2005年7月18日),39 ?C以上的天气均为2004年以后出现。年平均气温的历史序列显示,1986年以来的气温明显上升,19年之后均高于多年平均值,1998~2007年均在23?C以上。

年平均雨量为1653.0毫米,全年总雨量在1400~2000毫米之间,最大记录2343.8毫米(2008年),最小记录1075.7毫米(1991年)。4~9月为雨季(汛期),总降雨量占全年的八成。5~6月的雨量均在250毫米以上,为全年降水最集中的时期。月降雨量最大值为909.2毫米(2008年6月),日最大降雨量279.8毫米(1999年8月23日受9908号台风影响,造成的特大暴雨)。一小时最大降水量:102.6mm(1994/8/14)。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39.6小时,全年日照时数在1500~2100小时之间,2~4月多阴雨天气,月日照时数只有60~90小时。7~12月的日照都比较充沛,7月日照时间是全年最多的。历年日照总时数显示:1992年开始的年日照时数都低于常年。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4月是全年最潮湿的月份,11~12月为全年最干燥的月份。相对湿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下降,1995年至今的相对湿度均低于常年,2007~2008年的相对湿度为历史最低,仅71%。

季风气候在南海区表现为:秋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夏季盛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2.2米/秒。

多地气温将创入冬以来新低,都有哪些地方破记录了?

2008年世界卫生日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主题突出了全球气候反复无常和变化对人体引起的健康危害,号召人们要注重防范气候变化,以免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大量证据显示气候变化对国际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的威胁在日益增长?从与极端天气相关的灾害,到疟疾和登革热等媒介传播性疾病更广泛的传播。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将带来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这些变化周期并不是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气候与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

一、气候变暖对疾病流行和健康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许多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变暖将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有关部门统计,伴随全球变暖,仅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祸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细菌、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如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的SARS传染病一样,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对新兴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的升高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会使各种水媒体疾病的发病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会加快大气中化学污染物之间的光化学反应速度,造成氧化剂的增加并诱发一些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的出现,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大大地改变了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会对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的人时,这种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该病菌的传播概率。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由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乙型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二、高温对疾病流行和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最直接影响之一是由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引起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高温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1998年上海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2003年夏季,高温热浪席卷全球,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欧洲、中国,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高温热浪夺去了生命。随着高温热浪的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的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2-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为明显。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我国夏季,35℃以上高温各地时有发生,38℃、40℃或以上的高温也时常出现。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跳也加速,输出更多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是极其危险。气温高至39℃,汗腺已经无能为力并趋于衰竭,这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导致猝死的危险。气温生至40℃,高温已直逼生命中枢,大脑功能已受损,以致头晕眼花。可见,在高温情况下人体对气温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国南部省份由于受台风“蒲公英”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从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被酷热天气所笼罩,7月1日,广州最高气温高达至39.7℃,超过了广州历史最高气温38.7℃的最高记录。6月28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台生家具八厂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劳加之车间气温太高而晕倒,送到医院后半小时死亡。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进入夏季以来,仅广州市因高温诱发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9人,每天比平时日均派出急救车次数(约200次)增加66%,创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来日出车最高记录。以北京为例,因高温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肃等地,高温病人增加导致临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现了用血紧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车司机、建筑工人,更是受到了热浪的严重威胁。高温使人们容易疲劳驾驶,爆胎、汽车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纽约1966年7月的热浪期间,凶杀是平时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温期间交通事故增多,据北京急救中心资料显示:交通事故增加与天气炎热有很大关系。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躁、易激动等,以致发生一些心理问题。

三、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对策

1.建立统一的、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并阻止其继续恶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立健全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

2.开展短、中、长期的传染病预测、预警服务,做好宣传教育。

3.对主要流行病、传染病开展气候风险评估。研究疾病滋生、传播、爆发过程与气候的关系,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研究疾病气候评估模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疫情、气候和其它环境数据库,进行疾病气候区划,确定各季节、各地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建立疾病的监测、预警实时业务系统;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以及疾病预防等各类服务。

4.开展气候与疾病滋生、传播的研究,建立热浪的预警系统。热浪是可以监测和预测的,当热浪来临时,人们能够有效地用各种适应措施来大大地减少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根据多种气象指数,如上所述紫外线强度气象指数、花粉浓度实况及趋势、哮喘疾病发病趋势预测、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预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预测、中暑指数等,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增减衣物,以降低气象条件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信息科 黎婉玲供稿 2008年4月3日)

请帮忙查询以下城市历史天气记录

随着地球温室效应与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今年全世界的气温普遍出现了很多极端天气。自从入冬后我国气温持续不定。前不久刚下完大雪的北方又迎来了气温的新低。山东济南迎来了70年最低气温,山西山东浙江降温幅度较大。北京等地方气温下降10度左右,寒冷的气温达到了最低,也是有史以来创下新的记录。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我们北部多个地区风力强劲,非常寒冷,提醒露天工作的工人们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局地暴雪,地面积雪较滑,还有很多地方出现了8-9级大风,海上风浪也是十分的强劲。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及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还有雨水降落。冬日南方雨水降落会引起天气寒冷,强度降雨还会引起许多自然灾害,所以大家要做好防范措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气温骤降,天气寒冷?专家认为赤道中东太平洋最近即将达到拉尼娜天气气候和北极海冰秋冬季节偏少是两个不容忽视的信号,空气过境会带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使温度陡然下降。每次冷空气到来所带来的影响不同,导致的降温幅度也不一样。冷空气像潮水一样涌动,受其影响范围广,由于移动的路径不同,受影响的区域也不同,时间和范围也会有所不同。保护坏境,做好环保工作也是十分重要。不过不久气温会慢慢回升,寒冷的温度可能就会持续6日到7日。 还好持续时间不长,因为寒冷的日子太难熬了,而且南方又不没有暖气,潮湿寒冷的天气真的很难过啊。

当然天气那么寒冷,对身体各个关节也是非常十分不友好,所以在大家注意寒冷的同时,也要保护下关节,像北方天气室内室外气温不同。这样的天气也是各种是最盛兴的时候,流行感冒注意防范。注意腹部受凉引起腹泻。

潮洲气候

地区 城市 07月15日白天 07月15日夜间

天气状况 风向风力 最高温度 天气状况 风向风力 最低温度

华北地区 北京 阵雨 <3级 30℃ 阴 <3级 22℃

天津 多云 <3级 31℃ 阴 <3级 23℃

太原 多云 东风 5-6级 30℃ 晴 <3级 19℃

五台山 多云 南风 3-4级 23℃ 晴 南风 3-4级 14℃

石家庄 多云 <3级 30℃ 多云 <3级 24℃

济南 阵雨 <3级 30℃ 多云 <3级 23℃

青岛 中雨 北风 3-4级 27℃ 阵雨 北风 3-4级 21℃

烟台 阴 东南风 3-4级 27℃ 多云 南风 3-4级 21℃

威海 阴 东南风 3-4级 25℃ 阵雨 东南风 3-4级 20℃

泰山 阵雨 <3级 20℃ 多云 <3级 15℃

呼和浩特 阵雨 南风 4-5级 31℃ 多云 西南风 3-4级 21℃

华东地区 合肥 雷阵雨 西风 3-4级 28℃ 阴 北风 3-4级 24℃

黄山 雷阵雨 西风 3-4级 18℃ 雷阵雨 西南风 3-4级 16℃

上海 阵雨 东南风 3-4级 29℃ 阵雨 南风 3-4级 26℃

南京 阵雨 东南风 3-4级 27℃ 阵雨 北风 4-5级 24℃

苏州 阵雨 东风 3-4级 28℃ 阴 东北风 3-4级 25℃

杭州 大雨 <3级 32℃ 阴 <3级 25℃

宁波 雷阵雨 <3级 34℃ 阵雨 <3级 27℃

千岛湖 ℃ ℃

华南地区 福州 阵雨 <3级 37℃ 多云 <3级 27℃

厦门 阵雨 <3级 34℃ 多云 <3级 27℃

武夷山 中雨 <3级 34℃ 多云 <3级 23℃

南宁 雷阵雨 <3级 33℃ 阵雨 <3级 26℃

桂林 阵雨 <3级 34℃ 阵雨 <3级 26℃

海口 雷阵雨 <3级 36℃ 多云 <3级 26℃

三亚 多云 西南风 3-4级 34℃ 多云 西南风 3-4级 28℃

广州 多云 <3级 35℃ 多云 <3级 28℃

深圳 多云 <3级 34℃ 多云 <3级 28℃

汕头 多云 西南风 3-4级 35℃ 多云 西南风 3-4级 28℃

华中地区 郑州 阵雨 <3级 29℃ 多云 <3级 23℃

武汉 多云 <3级 30℃ 多云 <3级 26℃

长沙 多云 <3级 32℃ 多云 <3级 26℃

南昌 雷阵雨 <3级 32℃ 多云 <3级 26℃

庐山 阵雨 <3级 26℃ 多云 <3级 22℃

东北地区 哈尔滨 晴 南风 3-4级 30℃ 晴 南风 3-4级 19℃

长春 晴 <3级 30℃ 晴 <3级 21℃

沈阳 多云 西南风 3-4级 30℃ 多云 <3级 20℃

大连 多云 东风 4-5级 25℃ 阴 东风 4-5级 20℃

西北地区 乌鲁木齐 多云 <3级 30℃ 多云 <3级 20℃

银川 晴 <3级 32℃ 晴 <3级 19℃

西安 晴 <3级 34℃ 晴 <3级 23℃

西宁 多云 <3级 28℃ 多云 <3级 13℃

兰州 多云 <3级 32℃ 多云 <3级 21℃

敦煌 多云 西风 3-4级 33℃ 小雨 <3级 18℃

西南地区 拉萨 阵雨 西风 3-4级 23℃ 阴 <3级 12℃

重庆 多云 <3级 35℃ 多云 <3级 26℃

昆明 多云 <3级 26℃ 多云 <3级 19℃

大理 阵雨 <3级 26℃ 阵雨 <3级 17℃

丽江 阵雨 <3级 25℃ 多云 <3级 15℃

成都 多云 <3级 33℃ 雷阵雨 <3级 23℃

峨眉山 多云 <3级 16℃ 雷阵雨 <3级 07℃

九寨沟 多云 <3级 22℃ 小雨 <3级 11℃

黄龙 ℃ ℃

贵阳 多云 <3级 30℃ 多云 <3级 21℃

港澳台地区 香港 多云 西南风 4-5级 32℃ 多云 西南风 4-5级 28℃

澳门 多云 西南风 4-5级 32℃ 多云 西南风 4-5级 28℃

台北 多云 <3级 36℃ 晴 <3级 25℃

5月21日晚,广东的雨有多大?

潮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平原北部,东邻福建,南接汕头,西连揭阳,北通梅州,濒临南海。

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十分丰富。

由于地处低纬,面临广阔的海洋,因此海洋和大陆均对广东气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各季节气候概况:

?冬季(12~2月份) 普遍盛行东北风或北风,来自北方既寒冷又干燥的空气,经过长途跋涉以后,增温、增湿,强度大为减弱,到达广东时风速已经变小、气温偏高,所以冬季较温暖。

但个别年份在寒潮来临时,也可出现霜冻天气。

冬季是潮州市的干季,降水较少,多晴好天气,光照充足。

1月份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9~16℃,南北部的温差达7℃以上。

极端的最低气温曾记录到零下7.3℃ .潮州市多年来的极端最低气温为0℃,广东省气候概况出现在1957年2月11日。

在广州,冬季虽有南下的冷空气影响,但因所处纬度较低,1月份平均气温仍有13.5℃,故并无气候意义上的冬季。

?春季(3~5月份) 是过渡季节,气温和降水均处在上升时期。

正因为这个时候是冷暖天气交替的变化季节,所以它的不稳定性很大。

有的年份会出现春光明媚的春天,而有的年份却会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倒春寒天气;在某些年份因为雨季来得迟,可能出现持续性的干旱。

但从常年的情况来看,雨季在4月份便开始了,各地先后进入前汛期。

?夏季(6~8月份) 由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普遍吹偏南风,带来丰沛的雨水。

6月份是广东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各地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

同时,每年的6~10 月又是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的主要时段,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有89%以上出现在这个时段内。

据1949~1998年的资料统计,平均每年有7~8个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登陆广东的也有3~4个,占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个数的4成。

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全省的月平均气温达到28~29℃。

极端的最高气温曾出现过42℃(1953年8月12日,韶关市)。

潮州市多年来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8.7℃,出现在1953年8月12日。

?秋季(9~11月份) 冷空气开始影响广东,气温逐渐下降。

此时多晴朗天气,少降水,开始进入干季。

热带气旋活动的次数减少。

11月份虽不是热带气旋最活跃的季节但仍有出现的可能,平均10年有一个热带气旋登陆广东。

在过去所登陆的5个台风中,有4个登陆在上旬,登陆地点集中在粤西(5个登陆台风,有4个登陆在台山以西)。

对气候变暖的理解

您好。

确切来说是22号凌晨12点开始的。

“5.22”东莞特大暴雨基本情况

受低涡切变线影响,5月21夜间至5月22日早晨,我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全市平均雨量137.6毫米,高埗镇、东城街道、万江街道、石碣镇、中堂镇、望牛墩镇、莞城街道、道滘镇普降25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并伴有强雷电和局地9级短时大风。21日20时至22日08时,全市27个镇街降雨量超过50毫米,21个镇街超过100毫米,8个镇街超过250毫米,降雨量最大的在高埗399.3毫米、其次为东城390.7毫米、万江372.3毫米,最大阵风为中堂24米/秒(9级)。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 ( 0.6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 ( 0.2-0.3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0.5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

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

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全球持续变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温度预测

德国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远远高于一些科学家此前所做的预测,如果新的计算机模型关于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是正确的话。

据路透社报道,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研究全球气候趋势)此前预测,到本世纪末,随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升高1.5至4.5摄氏度。但德国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的迈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测算方法却表明,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6摄氏度。

安德烈埃教授表示,这种新的方法是将悬浮微粒、温室气体和生物圈效应统一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即使之从人们可以容忍的程度发展到更迅速变化的危险境地。

安德烈埃教授将温室气体比作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加速器,悬浮微粒的存在则可以减缓气温的上升。悬浮微粒是空气中产生于燃烧、化学制品和烟尘之中的细小微粒。随着新的空气净化调节装置的使用,悬浮微粒的数量将会减少,因而其冷却功效也就随之变小。相反,全球气温却会随之上升。

悬浮微粒只能在大气中停留一周的时间,而温室气体则能停留大约5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减少得快,而温室气体减少得慢。这样,在长期的竞赛中,温室气体最终必将战胜悬浮微粒,随之而来的就是灼热的高温天气。

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时承认,这种情况具有高度的科学不确定性,气候的变化也远远超出了经验和科学理解所能达到的范畴。如果他的计算是正确的,21世纪气候的变化就会超过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

全球升温的后果

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

全球升温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会被淹没,以前所说的大西洲就是这样被淹没的。

美国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地球升温使地球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本身也会抑制地球升温的趋势。

其一,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液态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地球升温使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绿色植物吸收更多温室气体,反过来延缓了地球升温的趋势,有利于达到均衡。当然,随着地球升温趋势的缓解,地球上液态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温室气体增量越来越小,如果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地球又会升温,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轮的液态水总量增加和绿色植物生长峰值,再次延缓地球升温的趋势。所以,在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况下,上述均衡会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环使地球气温较之以前发生更大的波动,而不是单调递增;而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将排放的温室气体固定,可平复地球气温的波动。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

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到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的关键一步。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古代农民的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一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新现象,它可能持续了数千年。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现在低2摄氏度,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很多地区。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相关性而提出的。认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会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防止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当然,根据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候气变暖的相关程度,还在进一步探索。但人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异常,在这方面,科学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污染,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我们的呼吁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节约使用每一滴淡水。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多种植树木减慢沙化。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不要随意扔废旧电池。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758611.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