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台北要出大事_台北怎么了

tamoadmin 2024-10-23 人已围观

简介1.大冰《台北儿子》你真以为你爸爸是爸爸啊,其实他也是个孩子2.二·的大事记3.1895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4.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大事记5.近年世界各国民航空难大事一览6.台湾总督府的大事记 15年4月25日,蒋介石因为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去世。 去世前夕,蒋介石特地叫来了儿子蒋经国,向他交代临终前自己还未放下的大事,其中便包括如何处置张学良的问题。 当听到关于张学良为什么不

1.大冰《台北儿子》‖你真以为你爸爸是爸爸啊,其实他也是个孩子

2.二·的大事记

3.1895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4.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大事记

5.近年世界各国民航空难大事一览

6.台湾总督府的大事记

台北要出大事_台北怎么了

15年4月25日,蒋介石因为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去世。 去世前夕,蒋介石特地叫来了儿子蒋经国,向他交代临终前自己还未放下的大事,其中便包括如何处置张学良的问题。

当听到关于张学良为什么不被释放的原因时,在一旁的夫人不禁流下了两行热泪: 自己还是没能改变丈夫的意志,兑现当年对汉卿(张学良的字)许下的诺言。

那么蒋介石到底说了什么让潸然泪下呢?当年张学良被囚禁时又对他做出了什么承诺呢?

1928年,张作霖去世,张学良接过了父亲总司令的职位,主政东北。 父亲突然故去,让东北的局势乱成一团。

面对东北未来的发展,摆在张学良面前的只有三条路 :一、闭关自守,继续独占东北;二、接受南京国民的“和谈”改旗易帜;三、投靠日本人。

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向日本人屈服既对不起尸骨未寒的父亲,也对不起骨子里的民族大义, 张学良决不允许自己向侵略者 委曲 求全。

但是日本得到东北的欲望日趋强烈,虽然目前迫于局势不敢贸然出兵,但自己毕竟是个初出茅庐的后辈, 万一以后有什么突发情况,实在难以招架。

最后,张学良决定选择投靠南京国民, 而这个决定背后也离不开蒋介石的推波助澜。

早在张学良担任少帅之时,便有人说他与父亲相隔甚远,甚至嘲讽他是“虎父”生的“犬子”。因此当张作霖突然离世之际, 张学良虽然是名义上的总司令,可军中的人并不服他。

张学良在军中威信甚至不如跟随父亲多年的部下杨宇霆。在自己的岌岌可危之时, 张学良杀掉了杨宇霆,军中局势更加动荡。

那时正值蒋介石的部队攻下济南,反蒋联盟呈现衰败趋势。

蒋介石统一中国的信心大涨,但在此前爆发的“济南惨案”历历在目, 考虑到继续用武力会引起日本人对东北的干涉,蒋介石更趋向于用政治方式解决。

于是他找到了张学良,二人经过多番思索商讨,最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以东北军阀势力的领袖的身份,通电全国。 表示东北从此改旗易帜,接受国民统帅,这一消息震惊全国。

东北易帜一方面沉着打击了日寇侵占东北的意图,另一方面也支持了国民 ,使其完成了形式上对全国的统一,增强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威信。

东北易帜是张、蒋二人有了交集后,共同促进的第一件大事。 后来蒋介石的势力逐渐庞大,从一众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其他人的忌惮与不满。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与冯玉祥、李宗仁的军队在中原地区开展混战,彼此打得难舍难分。 这时一直处于“中立”态度的张学良军队的立场就很重要。

手握重兵,统率东北的张学良一时成了各方势力的拉拢对象。张学良面对各方施加的高官利禄,荣华富贵的利诱,始终不为所动, 但实际上他心里是偏向于蒋介石一派的。

因为早在首次合作之时,张学良便看到了蒋介石的才能,他认为唯有依靠蒋介石才能够保住东北。 最终张学良出兵援助蒋介石,助他顺利地赢得了中原大战。

合作两次的二人关系更进一步。 因为张学良的助力,蒋介石打败了冯玉祥、李宗仁,问鼎中原。冯、李二人元气大伤,彻底失去了与蒋继续角逐的能力。

而张学良在当时发起的“和平呼吁”有效平息了战火,加快了中原局势的稳定。 事实上那时冯玉祥、李宗仁实力强劲,就算蒋介石势力强大,同时应付两人也有些捉襟见肘。

张学良的及时出兵无异于及时救了蒋介石一命,并且为蒋后来政路的平步青云做了铺垫。

于是,中原之战后,蒋介石对张学良极好,张学良在南京军中的地位可以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张学良也是真心的佩服蒋介石,愿意跟随蒋介石。

二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兄弟,甚至效仿了《三国演义》中的情景,进行了“桃园结义”。

但真正的兄弟并不只限于外在的关系,更在于心灵思想上的契合 。”二人后来关系的破裂便印证了这句话的准确性。

张学良的思想里有着浓厚的“忠军”“报国”思想, 他深谙国家大义,这一点早在张学良为了顾全大局选择投靠南京时便有所体现。 而蒋介石心里更多的却是渴望权利 ,渴望胜利,甚至是“未达目的不择手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上下的爱国人士, 都对日军的所作所为表示愤慨,其中便包括张学良。

但是蒋介石却多次对张学良下达“听候处置”“避免与日军进行武装冲突”的指令。 告诉张学良“攘外必须安内”当务之急是打败***,才能够继续抵抗日本人。

那时的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依旧十分“铁”,蒋介石又是他的“领袖”,受骨子里的忠君思想驱使,张学良贯彻了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于是不到三个月,东北军就落到了日军的手中。

东北沦陷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谩骂蒋、张二人的风潮。 这次的蒋介石又去授意张学良下场,让他“牺牲”当自己的替罪羊。

已经失去东北的张学良,还名誉扫地,落得个“缩头乌龟”的名号,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处境却是冷眼旁观,没有丝毫要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意思, 这足以充分地表明蒋介石没有丝毫的想法来用行动报答张学良对他的恩情。

或许在蒋介石的心中,所谓的兄弟也只是他实现统一大业路上的一块“铺路石”。

国内抗日呼声愈发强烈,日军侵略的铁骑也愈发嚣张地踏上了更多国土。 勇于斗争的***人没有坐以待毙,他们一面发动群众抵抗日军,另一面积极地劝导蒋介石联合抗日。

但蒋介石始终顽固将***当做敌人作为头号对抗目标,坚持“内战”。

多番劝解无果后,红军将合作目光投向了张学良 ,因为张学良也曾多次向蒋介石提出过“联共抗日”的要求,只不过都被蒋介石拒绝驳斥。

他们知道张学良爱国,虽然是蒋介石的忠实拥护者,却不缺爱国情。

在国内抗日情绪日益高涨,***人多次呼吁抗日的情况下, 蒋介石反而加强了对张学良,杨虎城的军事压力,要求他们“剿党”。

渐渐地张学良明白了蒋介石心中渴望胜利的欲望太过强烈, 以至于已经失去了对战争局势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

张学良与同样手握重兵的杨虎城进行了一番商讨, 最终二人决定发动兵变,只有取强制的行动,才能让蒋介石“醒悟”。

在敲定了具体后,张学良沉默了良久,似乎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手中的烟,叹气着说道:“ 中正兄,对不住了。为了国家危亡,我必须再当一次恶人。 我不要求你能够理解我,只希望你到时候能少怪我一点。”说罢又吸了一口烟,就将其随意地掐灭在了烟灰缸中。

在迷茫缥缈的烟雾中, 张学良的面容模糊不清,远远看去好似泛着浓浓的无奈与哀伤。 像是在与往日兄弟情深的画面 告别 。

他心中有预感: 此番行动过后自己与蒋介石的关系再也不可能像往日一般亲密。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了他的预感是正确的。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决定发动“兵谏”。 张学良和杨虎城按照早先商议好的,调动兵力包围了蒋介石所居的华清池,将蒋介石强行扣留。

在威逼之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攘外安内”政策停止内战。 国民被迫开始抗日,与***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内同心协力的全民族抗日,来之不易。 蒋介石的妥协可以说是张学良用自身后半辈子的自由换来的。

后来在多方势力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在达到目的后的张学良随着一起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维护蒋介石的权威。

早在被扣的那一刻,蒋介石就在心中埋下了怨恨的。 到了南京,蒋介石重获大权,这颗也借机冲破土壤生根发芽。

他立刻将张学良囚禁起来,蒋介石的举动,在张学良的意料之中, 做了那么久的兄弟,蒋介石“睚眦必报”的性格他很清楚。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囚禁就是半个多世纪,甚至到死蒋介石都没有想过放过他。

1936年12月31日,张学良正式开始了他的被监禁生涯。 或许是蒋介石还对张学良存着一丝往日的情分,又或许是有人在旁劝解。

在被囚期间,蒋介石允许张学良的夫人过去陪他,生活水平也不算差。 全民族抗战不断推进,张学良被囚的地点也在不断变化。

从南京到湖南再到河北、贵州、安徽,张学良到过的地方都是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为的就是防止张学良与外界取得联系,从而“东山再起”。

1946年,张学良被送往台湾,到了台湾的张学良,对自由的渴望空前强烈,他觉得自己早就被关得够久了,于是多次向蒋介石暗示: 时候到了,我已经对你没有威胁了。可蒋介石一直揣着明白装糊涂,无视他的请求。

很快到了15年,这一年的蒋介石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多数时候都在病榻缠绵。 许是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油尽灯枯之时,清明节这天的蒋介石一扫往日的病气,格外精神。

他叫来了长子蒋经国,父子二人开始了一番促膝长谈,他叮嘱了儿子许多政事的注意事项, 在蒋经国以为父亲已经嘱托完准备转身离开之时,蒋介石又叫住了他。

蒋介石语重心长地说道:“ 千万不要放出张学良,他虽然被我囚禁多年,可是影响力始终在那里,切记!切记!不可‘放虎归山’! ”在一旁陪同的听着,眼神渐渐就变了,眼眶里渐渐蓄满泪水。

此刻她才明白自己多年的劝解竟然没有起丝毫作用, 丈夫自始至终都没有原谅过张学良,始终对当年的耿耿于怀。

“”的发生,一度震惊了整个中国, 谁也没有想到一直以来情同手足的蒋、张二人会出现这种局面。

作为蒋介石妻子的得知消息后,立刻带人从上海飞到了西安,解救蒋介石。 在等人的四处奔走、***人的努力协商下,最终和平解决。

当年的在张学良被监禁之时,曾经向他保证过:“ 汉卿,你等着。我会好好地劝导中正,我一定会保你平安,让你再度回到西安!

从这短短的几句话可以看出二人关系不一般。

和张学良在二十多岁时,相识于上海。 二人年纪相仿,又都富有才学,很快便志趣相投,常常一起出没于上海的各大社交场所,当时的人们一度夸赞他们二人是“郎才女貌”。

后来蒋介石与张学良结为兄弟,又让这段关系锦上添花。

甚至因为张学良的缘故,特地了解张学良夫人于凤至的喜好, 与其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姐妹。

按照蒋介石的个性,在当年,张学良被囚禁之后,蒋介石肯定不会只是囚禁着他。 张学良被关多年仍旧平安无事的背后,少不了的“保驾护航”。

蒋介石曾在国民党退守台湾之时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起过“杀心”。

是力保张学良,再三向丈夫保证:汉卿他绝不会有造反之心。 张学良这才逃过一劫,能够安稳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多年来,从未放弃过解救张学良。 她多次向蒋介石说明张学良的处境,向他证明张学良不可能东山再起,甚至试图打“感情牌”在蒋介石面前提起张学良过去如何对他有恩。

按理说,在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是块顽石,也该被感化了。 可蒋介石没有,他始终固执地扣着张学良。

另一方面,也在和张学良通过书信,宽慰张学良的心, 并且保障张学良被囚禁时的生活质量,对张学良可谓是情深义重。

心里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丈夫会慢慢放下心中的怨恨与猜忌,决定与昔日的兄弟冰释前嫌,所以她也在等。 却不想一直到丈夫生命的最后一日,他都未放下怨恨。

在听到蒋介石遗言的那一刻,先是惊愕,而后便是愧疚。 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在顽固的丈夫眼里都是云烟,而自己却多次向张学良承诺会还他自由。

两种情绪在她心里交织,激荡, 不禁潸然泪下,心里久久无法释怀。

蒋介石去世后,经蒋经国的特许下,张学良携夫人前去探望了遗体。

看着蒋介石故去后安静的容颜,张学良一时说不清心中什么滋味, 二人多年来的恩怨就这样随着蒋介石的去世一笔勾销,成为过往云烟。

最后张学良写下了“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雌。 ”的挽联,为二人的半世恩怨作结。

1990年,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 彼时的他已经年近九旬,已经再也不想参与人世纷争,于次年携夫人前往美国,度过余下不多的自由人生。

从被囚到正式获得释放,张学良从风华正茂等到了白发苍苍。 张学良的一生,饱受非议,年少被讽“子不如父”,后来被囚威名与自由皆失。

是中华民族抗日图存的转折点,也是张学良人生的转折点。

张学良始终心怀民族大义,为此甚至不惜交付上自己的后半生,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张学良为民族危亡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景仰!

大冰《台北儿子》‖你真以为你爸爸是爸爸啊,其实他也是个孩子

约3万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左镇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  公元前1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台湾台东县出现标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的长滨文化。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以新石器时代为特征的台湾大坌坑文化出现。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台中县出现牛马头文化。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台湾屏东出现鹅銮鼻文化。 公元前2500年,台湾地区出现与大陆文化有密切渊源的新石器文化"凤鼻头文化"。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年,新店溪、淡水河、台北盆地出现园山文化。 200年,从苗栗到彰化的海岸地区出现标志进入铁器时代番仔园文化。 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607、608年,隋朝将军朱宽两次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台湾)。  610年,隋炀帝派将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到达了台湾。 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起200间房屋,派水军长期驻守。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征讨日本,途经台湾和澎湖。 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员到台湾"宣抚"。 1292年,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12年,元派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前往流求招谕。  1335年,元正式在澎湖设立了管理机构――"巡检司"。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撤消澎湖巡检司,将在澎湖居民尽迁内地。后澎湖巡检

司又恢复。  1403―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郑和率领船队曾在台湾停留。1500年―1683年大事记

---------------------------------------------------------------------

l563年(明嘉靖42年), 俞大猷、戚继光追剿海盗林道乾入台。

l580年,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前往澳门,归途遇台风抵台。

1592年,日本海盗侵扰台湾鸡笼、(水+扈)尾。(基隆。淡水)

1593年,丰臣秀吉派家臣原田孙七郎到台湾催促纳贡未成。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1602年,荷兰派韦麻郎率领船队东来,进攻澳门,遭到中国军民的抵抗。

1603年1月8日,沈有容全歼窜入台湾的倭寇。

1604年,明朝在澎湖设立了名为"游岁"的军事管理机构,并屯军.以防倭寇侵扰。1604年8月,韦麻郎又率领船队进犯澎湖。

1604年10月,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领战舰50艘驱逐进犯澎湖的荷兰人。

1615年,德川幕府派四千士兵远征台湾,中途因台风遇难。

1616年,日本军阀派船进犯占湾,遭到明军重创。

1621年,颜思齐率人居台湾,郑芝龙附之。

1622年6月荷兰再次派远征舰队总司令雷约兹率领军舰14艘,再次侵入澎湖并对福建沿

海进行骚扰。

1622年7月13日,福建巡抚南居益迫使荷军拆城。

1623年,明朝禁止船只航行台湾。

1624年9月,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1626年 ,西班牙舰队登陆鸡笼(今基隆)。

1629年,西班牙军在淡水建造圣多明哥城(淡水城)。

1629年,荷人出兵征服小琉球。

1630年,郑芝龙来台拓垦。

1634年,荷兰军于台南建造的热兰遮城(今赤嵌城)竣工。

1635年9月5日,台南麻豆社人民举行反荷武装起义。

1635年11月,麻豆社被攻破。

1636年3月,萧垄社被攻破。

1641年,荷兰人出兵占领北部的鸡笼(今基隆)、淡水,控制了北部沿海。

1652年,荷兰人建普罗民遮城。

1652年,郭怀一与福建、广东等移民密谋反荷起义。

1652年9月7日,郭怀一聚集义民16万人,袭击赤嵌楼。

1656年,清实施海禁。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余,战船百余艘进军台湾。

1661年4月30日,郑成率军在台湾登陆。

1661年5月3日,荷兰方面派出两名高级官员与郑成功进行谈判。

1661年5月4日,普罗文查城荷军签署投降协议。

1661年5月5日,郑成功进入大员市区,形成了对热兰遮城的包围。

1661年8月中旬,荷兰援兵抵达台湾。

1661年9月16日,荷兰援军配合热兰遮守军向郑军水师发动攻击战败。

1661年12月,荷军主帅逃回了巴达维亚。

1662年1月25日,郑军向热兰遮城发起猛烈攻击,粉碎了荷兰殖民者的顽抗。

1662年1月27日,荷兰的台湾评议会决定投降。

1662年2月3日,郑、荷双方的代表在大员市镇的税务所完成了协议换文。

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6年,台湾第一座孔庙落成。

1669年,康熙皇帝派大臣到福建主持与郑经谈判。

1673年,沈光文设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大陆发生"三藩之乱",郑经乘机从海上出兵,遭失败。

1680年,郑经撤出厦门,完全退守台湾。

1681年,郑经病逝,岛内因争权出现混乱。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向台湾、澎湖进发。

1683年10日,清军向澎湖发起进攻。

1683年10日16日,郑军与清军进行激战,郑军大败。

二·的大事记

大冰说,这篇文章《台北儿子》是《台北爸爸》的姊妹篇,讲的是一个爸爸在给自己的儿子当完爸爸后,是如何去给自己的爸爸当爸爸的。 从他开始给自己的爸爸当爸爸的那一刻起,他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儿子 ……

绕口令一般,爸爸儿子的,绕过来又绕过去,不知你被绕糊涂了没?其实说白了,大冰的文章无非是想借以实例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两大难题, 关乎为人父母,关乎为人子女 。

诚然,此乃是备受大家瞩目的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仍为人们生活中极大的困扰。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更不晓得怎样做方为最贴心的子女。

大冰故事的主人公阿宏,是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豪情男,无论是“台北儿子”,还是“台北爸爸”,指的皆是他。针对他之早些年的行为,大冰如此说: 此君流氓少年出身,14岁就有了性经历,打哭过老师气疯过家人,混过角头当过兄弟,贩过蹲过监狱 …… 总之五毒俱全坏事做尽。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有一天终于觉醒,浪子回头,所创下的却是惊世骇俗的壮举。别的暂且不提,只说他是如何对待子女和父母的。

而我之所以将这篇《台北儿子》拿出来,一是因为人们历来习惯“往下疼”, 也就是说,与疼父母相比,人们往往要疼子女多一些 ;再者,通过这篇《台北儿子》,我们亦能顺带着对《台北爸爸》感知、了解一二。可谓一举两得。

姑且想想平时我们是怎么做父母的,或者也可以回顾一下,你周边的父母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

教育,是一个家庭当中的大事,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人父母者何以在此倾注过多心血,对其格外在意。然,所谓“过犹不及”、“关心则乱”,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父母所深刻感触到的那束手无策的挫败感,多与一“过”字有关。 过分的爱护,过分的干预,过分的放心不下,过分的望子成龙,等等。

因为爱,我们看不清对孩子的约束之“过”;因为寄予厚望,我们忽略掉对孩子的苛责之“过”;因为心中充满幻想性希翼,我们意识不到对孩子的偏执之“过”。如此,当我们倾尽所有爱心与信心,最终收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负面效应时, 心中最大的迷茫与彷徨便是,在教育孩子上我们该何去何从。

下面我们且先来说“台北爸爸”阿宏。阿宏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是针对自己幼年的恶习而来。 儿子身上所养成的每一个优点,几乎都能在阿宏身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缺点。

且来说大家最关心的学习和就业。先说学习。这需要去《台北爸爸》里面去寻。 比起学习成绩阿宏更关心的,是孩子的价值观和个人意识。

当孩子将奖状递给他时,他的反应是: 奇怪咧,上面不是写着我的名字,你举给我看干嘛 …… 我觉得吧,你自己知道你很厉害就行了,完全没必要向别人证明你有多厉害。

当孩子将100分的考卷递给他时,他的反应更离谱:只要用心,谁都能考100分,你能考101分吗?笨蛋,把自己的成绩给写死了,以后还有进步空间吗…… 不论奖状还是考卷,都是对自己最重要,对别人一点也不重要,懂吗?总而言之,进步最重要,自己让自己进步尤其重要 ……

再来说工作。这部分在《台北儿子》里, 由于阿宏对儿子忽悠加戏耍的独特教育方式,儿子完全没有七窍玲珑心,永远一副纯良朴素简单干净的模样。 所以,他能呆呆傻傻地拒绝“红”和“钱”,坚定执着自己的爱好——修机器。看似他放着明星大腕不做,放着万贯钱财不屑,只傻傻地去应聘一个普通粗糙的修理工,是傻极的现象,却不曾想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当上航空公司的实习工程师。

这同样离不开阿宏的教育。这个时候,阿宏已经把儿子当哥。理由是: 你已经是大人了,没有资格再当儿子了,必须当大哥。 他对儿子的工作多以诱导为主: 哥哥啊,如果我是你,哪怕当了正式工程师,也会在心态上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的修理工,我才不会随便指挥别人替我干活呢,谁和我抢活干都不行 ……

无一例外,每一次都是以诱导的方式引其就范,且屡试不爽。儿子可谓是“傻人傻福”,无论是学习还是事业皆顺利无比, 而很明显这两种“傻”都离不开阿宏的处心积虑和用心良苦。

所谓“盼什么没什么,怕什么来什么”,基于此,想必大家也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所反思吧。

其实正如大冰所言: 你以为你爸爸是爸爸啊,或许他也是个孩子。他和你一样,也需要长大。或许你这条小生命的存在,意义非常重大:你给了他一个机会,帮他长大。 所以说,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放下自己的自信心和优越感,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成长。

再来看《台北儿子》。还是阿宏,在学习完做爸爸后,已然50多岁的他又开始学习做儿子。

或许大家会觉奇怪,这个时候才学不太晚了吗?不。 因为他所学的,不是如何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儿郎,而是往前跨一大步,把父亲当儿子,自己来当爸爸。

正所谓:你以为你爸爸是爸爸啊,其实他也是孩子。做好准备了没——去给你的爸爸当爸爸。

他对父亲说: 爸爸我不会对你不耐烦的,我已经快50岁了不是小孩子了,可你要明白你已经79岁了,已经老回一个小孩子了,所以你这个小孩必须听我这个大人的话。

老小孩,是的,老小孩。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历尽岁月沧桑的老人何以活回一个小孩子? 孩子的特征天真、胆小、善变、依赖性强,多是因为年龄之故;而相对而言,一位老人一旦重新回归到孩子的角色,多半是担忧所致。 老来无用的不安,徒增累赘的歉意,同时,更有担心被嫌弃、被放弃、被遗弃的恐惧。

偶尔的耍赖和天真,善变的性情,愈加明显的依赖性, 等等所有这些从老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孩童的特征,无不来自其安全感的缺失。

“久病床前无孝子”,是无数将死之人经历过的,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简直是铁的事实和真理。基于此,书中阿宏有如此之说: 你知道为什么久病床前会无孝子吗?大半原因是孩子累了烦了坚持不了了,小部分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老人太作吗?

他这里的“作”,是说父亲因为病情的好转过于自信,非得自己上厕所,结果摔倒在地,阿宏以此“斥责”之。 他想要父亲把自己当小孩,要他听话。

其实,他很清楚父亲为啥“作”,是因为尽量少给他麻烦。他更清楚父亲为何经常会“打量着他的脸色说话”,就是怕那“久病床前无孝子”。

这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善之循环、恶之循环;全在为人子女的我们如何想如何看了。

其实,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便身体尚还康健,不曾瘫倒在床,大多也都不自觉地对子女陪着小心。而但凡身处中年时段的人,都感受过自己父母的小心翼翼。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如此父母何其可怜!孩子小时,他们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如今自己老了,却又如此底气不足小心谨慎…… 这是值得所有儿女好好反思的。

再说回阿宏。 为了照顾好重病的父亲,他查阅了海量资料,关于心理学关于保健医学关于各种急救知识。并且,他还拟出了一套别出心裁的锻炼方式,处心积虑引父亲上钩,却又搞得像开玩笑一样。

他尽己所能给予病重的父亲尊严,以“陈先生”相称意在让父亲自心底知晓自己是体面的; 为了父亲的复健他停止了一切工作和社交,花空了积蓄却还表现得日进斗金,让父母花钱跟得上他赚钱的速度……

一场苦熬。 两年的时间,父亲从卧床不起无法言传到下得楼来嗓门倍壮,他将继续以小陈的身份陪着父亲,直到他能真正站起来满街溜达。孝心将见证奇迹。

从他开始给自己的爸爸当爸爸的那一刻起,他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儿子。

这样的儿子简直是人中典范了吧? 别的不说,这天底下做儿女的有几个能豁出去不要工作不要生活单单要生病的父母? 想必,唯有如此这般气魄和胆量的人,方能有所成就有番作为,且足以创造奇迹、见证奇迹吧?

1895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1947年2月27日,台北专卖局工作人员在缉私行动中打伤女烟贩林江迈,引起围观者愤慨;后工作人员又在逃脱时开枪示警,误中路人陈文溪致死。台北市民包围宪兵队,要求凶手。

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通告罢市,示威请愿,占领台湾广播电台。台湾各地闻讯纷纷响应,拿起武器反对国民党腐败统治。“2·28”爆发。

1947年3月3日,社会各界代表组成“2·28”处理委员会,与当局协商解决问题。

1947年3月8日,中央通过其在陕北的电台发表广播,表示支持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

1947年3月8日,国民党当局从大陆调来两个步兵师和一个宪兵团分别在基隆、高雄登陆,开始大肆镇压群众。

1947年3月10日,蒋介石发表处理“2·28”的谈话,陈仪宣布解散“2·28”处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也遭逮捕。

1947年3月17日,白崇禧在台湾发表处理“2·28”的意见。

1947年3月25日,国民党宣布“2·28”已经解决。后闭口不提。

1995年4月7日,台湾当局公布“2·28”受难者的补偿条例。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大事记

1895年,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全国上下拒割台湾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台湾,在台岛顿时引起巨大震动。人们聚在一起放声大哭,哭声震野。爱国民众纷纷拥进台湾巡抚衙门,诉说爱国保台的愿望。士绅富商也联名致电清,表达誓死抗日卫国之心。台湾爱国乡绅丘逢甲血书“守土抗倭”四字,率领台民通电清要誓死守御。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众反割台斗争开始酝酿。 4月20日,台北全城民众罢市集会抗议割让台湾。此后,在丘逢甲等的领导下,斗争的烈焰从台北迅速扩展到台岛各地。负责防守台南的清军总兵刘永福、台东知州胡传等也先后表明守土决心,誓与台北城共进退。 京城内外,各级官员纷纷上疏清廷抗议和议,反对割台。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与在京台籍官员也多方奔走,并在台湾会馆集会,上书都察院,表明台湾民众心迹:只要清不舍弃台岛,“台地军民必能舍生忘死,为国家效命!”在康有为和等人的组织下,18省举子1300余人在北京城聚会,公推康有为起草请愿奏折。当夜,义愤填膺的康有为一气呵成,写就了一份1.8万余字的长文,反对清廷割地求和,力促清变法自强,要求清订正条约,不要割台。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它赋予反割台斗争以新的内容,将其推到一个新的高潮。

近年世界各国民航空难大事一览

2005年4月 中国***总书记与中国国民党荣誉连战在历史性的会谈后共同发布的《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明确提出:“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2008年 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历史转折后,台湾方面提出希望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8年底 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海峡两岸可以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9年12月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在台湾省台中市举行第四次会谈,同意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纳入第五次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协商重点推动的议题。

2010年1月 关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第一次专家工作协商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名称、基本结构、建立协商工作机制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取得多项共识。

2010年2月~6月 随后5个月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又分别在台湾省桃园县和北京举行了两次专家工作协商,逐渐敲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文本构成、早期收获等重要内容。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第五次会谈在重庆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会谈中就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后续商谈议题等交换意见。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分别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上签字,然后互换文本。热烈的掌声、炫目的闪光灯,又一次见证了海峡两岸历史性的时刻——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从此开启新篇章。

2010年8月17日晚间台湾立法机构二读表决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年9月11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完成换文程序,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

两岸举行首次证券及期货监管合作会议

2013年1月29日两岸证券期货监理合作平台首次会议在台北举行。两岸证券期货监理合作平台首次会议由中国内地证监会郭树清和台湾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陈裕璋共同主持。 双方在会上就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市场进入政策协调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并共同推出了一系列相互开放或放宽限制的新措施。

本次会谈就大陆在ECFA框架下进一步扩大对台湾资本市场开放的具体内容达成了多项共识,包括对台开展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修改相关QFII管理办法,为台湾金融机构在申请QFII资格时提供便利等。

在ECFA框架下,大陆允许符合条件的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台资的持股比例将由现在的最高不超过49%,提高到可持股50%以上。在对台湾证券公司的开放方面,大陆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台资公司在上海、深圳和福建各设立1家两岸合资的全牌照证券公司,其中台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大陆股东可不限于证券公司。另外,大陆还将允许台资股东在大陆若干改革试验区内,各设立1家两岸合资的全牌照证券公司,其中大陆股东不限于证券公司,台资持股比例不超过49%,且取消陆方单一股东持股49%的限制。

两岸举行第二次证券及期货监管合作会议

2014年12月25日,中国内地证监会肖钢与台湾方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曾铭宗先生在北京共同主持了两岸第二次证券及期货监管合作会议 ,探讨和研究了两岸资本市场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大陆、台湾两岸举行第二次证券期货监管合作会议。主要情况有,交流两岸资本市场的主要情况,肖钢介绍了大陆方面推动双向开放的重要举措,大陆资本市场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未来经济质量提升将极大改善资本市场的基础和环境。

同时,探讨和研究两岸资本市场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台湾方面关注的有,尽快将台湾证券期货纳入QDII的名单等,此外两岸还就股价指数,商品期货上市交换意见。大陆方面关注的有,对台湾提出的相关问题大陆方面已经做好相关准备,包括大陆证券机构在大陆设置代表处的门槛,放宽QDII的限制,放宽大陆证券期货机构参股台湾证券期货的机构限制等。

台湾总督府的大事记

中新网北京4月15日消息:纽约最新发生的飞机失事是3年来一系列民航空难中的一起。

2001年11月12日:美国航空公司的一架A-300客机坠入纽约的皇后区。估计机上有246名乘客和9名机组成员。

2001年10月4日:俄罗斯西伯利亚航空公司的一架图154客机在空中爆炸并坠入黑海,当时它正由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飞往西伯利亚。78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2001年7月3日:一架俄罗斯的图154客机在西伯利亚城市伊尔库斯克附近失事,当时它由叶卡捷琳堡飞往海参崴。133名乘客和10名机组人员丧生。

2000年10月30日: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在台北机场起飞后坠毁,它的目的地是洛杉矶。机上179名乘客中有78人死亡。

2000年8月23日:海湾航空公司的一架空中客车客机在将于巴林着陆时坠入海中。机上143名乘客无一幸存。

2000年7月25日:法国航空公司的一架协和客机在起飞后不久坠入巴黎郊外的一家旅馆,造成113人死亡,其中有4人是地面人员。

2000年7月17日:联合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200在试图于印度的巴特纳降落时坠入房屋中,机上51人和4名地面人员丧生。

2000年4月19日:菲律宾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200客机在试图降落时坠毁,当时它由马尼拉飞往达沃。机上131人全部遇难。

2000年1月31日: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的一架麦道83客机坠入加利福尼亚南部海面,当时它由墨西哥飞往旧金山。机上88人全部丧生。

2000年1月30日:肯尼亚航空公司的一架A-310客机在起飞后不久坠入大西洋中,当时它由象牙海岸飞往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机上179人中只有10人幸存。

1999年10月31日:埃及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客机在纽约的肯尼迪机场起飞后坠入大西洋,它的目的地是开罗。机上217人全部遇难。

1999年2月24日: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图154客机在空中爆炸后坠入浙江省的一块田中,当时它由重庆飞往温州。机上61人全部丧生。

1998年12月11日:泰国国际航空公司的一架A-310客机在它第三次试图于素拉他尼市降落时坠毁,101人死亡。

1998年9月2日:瑞士航空公司的一架麦道11客机在加拿大附近坠入大西洋,当时它由纽约飞往日内瓦。机上229人无一幸存。

1998年2月16日:台湾国航的一架空中客车A-300客机在台北中正机场失事,当时它正试图在有雨和雾的情况下着陆。机上196名全体乘员和7名地面人员丧生。

1998年2月2日:菲律宾宿务省太平洋航空公司的一架DC-9客机坠入菲律宾南部山区,机上104人全部遇难。

1895年6月17日,总督府在台北举行“始政式”。因台湾各地仍有抵抗,日本中央之内阁总理于7月18日宣布台湾仍实行军政,8月6日格局陆军省命令,台湾总督府改组为军事官衙。1896年4月复归民政,以《台湾总督府条例》规定:于台湾置台湾总督,管辖台湾及澎湖列岛;总督由日本天皇亲自任命,以陆军大将或中将充任,在日本内阁拓殖大臣监督下统理政务;总督之下设民政、军务二局。民政局分总务、内务、殖产、财政、法务、学务、通信7部。18年10月,总督府内部除设陆军幕僚、海军幕僚之外,设,民政局与财务局。

1898年儿玉源太郎总督莅任,6月总督府改组,废除民政局与财务局,改设民政部,掌行政、司法,首长为民政长官,另设审议、立案之参事官长,后藤新平、石冢英藏分别担任民政长官和参事官长。1901年民政部改组,设警察本署及总务、财务、通信、殖产、本土5局、1905年废参事官长专任制,改以总务局兼任参事官长。

1919年(大正8年),总督府官制进行重大调整,将总督由武官人用的条件废除,另设台湾军司令官专责军事,台湾总督府专理民政。1945年(昭和20年),除总督府官房外,共有文教局、财务局、矿工局、农商局、法务部、外事部。

1942年,基于日台行政一体化,规定日本内阁内务大臣为监督台湾总督府,对台湾总督拥有指示权。内阁总理大臣及各省大臣也得以就具体事务进行指导。

日治时期共任命19位台湾总督,前期(1895年—1919年)以炉具或海军中将、上将担任,称为武官总督,包括桦山资纪、桂太郎、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佐久间左马太、安东贞美、明石元二郎共7位;中期(1919年—1936年)以出身政友会、宪政会、民政会等政党的文人出任,称为文官总督,包括田健治郎、内田嘉吉、伊沢多喜男、上山满之进、川村竹治、石冢英藏、太田政弘、南弘、中川健藏共9位;后期(1936年—1945年)因时局需要而改任武官总督,包括小林跻造、长谷川清、安藤利吉共3位。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总督府在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陈仪、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的监管下,执行交接与善后工作,完成日军与日人的遣送、日产移交处理等任务,1946年5月30日,总督府正式废除。